首页 > 方案 > 问答 > 唐王路什么意思,g35济广高速k0至k22 210什么意思

唐王路什么意思,g35济广高速k0至k22 210什么意思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2-18 22:58:37 编辑:汇众招标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g35济广高速k0至k22 210什么意思

任务占坑
G35济广高速k0至k22+210,指的是济青高速北线唐王枢纽立交到济南立交(二环东路出口,以前的零点立交)这一段

g35济广高速k0至k22 210什么意思

2,从唐王怎么到历程职专公交车

公交线路:307路 → 319路,全程约19.1公里1、从唐王镇步行约130米,到达唐王镇政府站2、乘坐307路,经过17站, 到达机场路工业北路站3、步行约210米,到达工业北路机场路站4、乘坐319路,经过3站, 到达郭店街道办事处站(也可乘坐10路十里堡线、10路王辛线)5、步行约340米,到达历城职业中专
没看懂什么意思?

从唐王怎么到历程职专公交车

3,唐王到仲宫怎么走

全程约57.6公里/1小时49分钟1. 从唐王镇向正南方向出发,沿老柳线行驶7.4公里,直行进入春晖路 2. 沿春晖路行驶4.3公里,右转进入世纪大道 3. 沿世纪大道行驶9.8公里,左转进入凤鸣路 4. 沿凤鸣路行驶1.9公里,右转进入G309 5. 沿G309行驶10.5公里,朝经十路方向,稍向右转 6. 继续沿G309行驶4.9公里,左转 7. 行驶20米,直行进入舜耕路 8. 沿舜耕路行驶5.9公里,右转进入二环南路 9. 沿二环南路行驶920米,左转 10. 行驶20米,直行进入S103 11. 沿S103行驶10.7公里,左转 12. 行驶110米,右转 13. 行驶1.1公里,左前方转弯 14. 行驶150米,过右侧的嘉普购物广场,到达仲宫镇。
没看懂什么意思?

唐王到仲宫怎么走

4,新疆喀什唐王城 含义

新疆喀什唐王成和唐王成意思一样 唐王城即唐代尉头州城遗址,当地少数民族称之为“托库孜萨热依”古城,建于公元前206年,距今约有2200年的历史。古城坐落在巴楚县城东北60多公里处的代热瓦孜塔格山(大门山)南端山口的北山东侧。城墙用泥土,石头筑成,分内城,外城,大外城几个部分。南北各有一道城门,大外城的城墙已风化为一道土梁,城东北延伸至约两公里处的唐王村(今农三师五十一团驻地)。唐王城为新疆境内古丝绸之路中道上的一个重要古城遗址,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王城是汉化的叫法,维吾尔语称为“托库孜赛来”。按历史的沿革,维吾尔语的称谓更精确—些。维吾尔语翻译成汉语,就是九座驿站或九座烽燧之意。只称唐王城仿佛孤城一座,实际上它是九座城的泛指。现在还可看出是城的端倪的只有三座了,每座的间距都有数十公里。其中两座夹山而峙,正好是南疆人民的母亲河塔里木河的上游,发源于昆仑山的叶尔羌河的故河道,可以想见那时的河水是多么阔大欢畅。当几个人的水库形成以后,本该注入塔河的叶河就在这儿断流了。当然,九座驿站也就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湮埋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5,西游记第九回写的什么什么意思

泾河龙王为了使袁守城卜算的卦落空,就私自更改了下雨的时辰,以及下雨的雨量。这样一来他就以此为理由砸烂了袁守城的挂摊。袁守城言之凿凿的说龙王将会因为违抗圣旨被人曹官魏征砍头,并告诉龙王要想活命就去找唐太宗求情。唐太宗梦见龙王龙王来向自己求情,就答应了他,传旨命魏征入朝跟着自己,使魏征没有工夫去斩龙王~上面的是现代文概括,下面的是我自己的看法其实魏征梦斩泾河龙王这一段是佛祖扩张势力的第三步,第一步是佛祖化身菩提老祖授艺,悟空大闹天宫,被压五指山。第二步是金蝉子转世,第三步就是菩萨寻找善信,佛祖为了传教让观音菩萨去东土大唐找寻一个善信,而观音菩萨找到的善信就是唐太宗,皇帝才是传经的最佳人选,为了能使自己的佛教顺利在大唐扩充.于是菩萨的连环计就开始了,首先让袁守城(这人可能是菩萨的化身)跟龙王打赌,龙王中计果然赌输了,(此处说一点,西游记的故事里没有谁能够预测未来,太上老君,佛祖,观音菩萨都不能预测,比如书里有一段黎山老母问观音菩萨取经人上面时候到,菩萨说约莫个两三年,实际上取经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然后袁守城让龙王去求唐太宗,其实这里能看出来这袁守城有多坏了,玉帝要斩龙王,你去求唐太宗管什么用,然后龙王被斩之后,就天天去闹腾唐太宗.而龙王的鬼魂能天天来闹腾唐王很明显是地府故意放这龙鬼出来的,因为这个时候地府已经归佛派管辖了.最后龙鬼如愿以偿把唐王折腾死了,阎王派小鬼接唐王去地府三曹对案,一路上唐王看见了很多当年死在他手上的人,可把唐王吓坏了,见了阎王之后也没见那告状的龙鬼,也没弄什么三曹对案,阎王倒是给了唐王不少好处,给了唐王二十年阳寿,唐王担心自己死后不得安宁,于是阎王让唐王回去办个水路法会,超度亡灵,同时唐王答应找人给地府送南瓜,南瓜又叫面瓜,南面称孤的意思,表示唐王归顺,唐王还魂以后马上找人办水陆大会,观音菩萨说玄奘讲的是小乘佛法度不了亡灵,而西天的大乘佛法才能度亡灵超生,其实唐王最在乎的就是这个度亡魂超生,其他的都不重要,于是才有了玄奘替唐王去西天取经。《西游记》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取材于《大唐西域记》和民间传说、元杂剧。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本名《大唐三藏取经记》)是西游记故事见于说话文字的最早雏形,其中,唐僧就是以玄奘法师为原型的。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该书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作品。先写了孙悟空出世,然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和尚三人,但还是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唐僧从投胎到取经受了九九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九九归一,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大量被译为西文,西渐欧美,已有英、法、德、意、西、手语、世(世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被尊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泾河龙王为了使袁守城卜算的卦落空,就私自更改了下雨的时辰,以及下雨的雨量。这样一来他就以此为理由砸烂了袁守城的挂摊。袁守城言之凿凿的说龙王将会因为违抗圣旨被人曹官魏征砍头,并告诉龙王要想活命就去找唐太宗求情。唐太宗梦见龙王龙王来向自己求情,就答应了他,传旨命魏征入朝跟着自己,使魏征没有工夫去斩龙王~------------------------------------------------------------------------------------上面的是现代文概括,下面的是我自己的看法其实魏征梦斩泾河龙王这一段是佛祖扩张势力的第三步,第一步是佛祖化身菩提老祖授艺,悟空大闹天宫,被压五指山。第二步是金蝉子转世,第三步就是菩萨寻找善信,佛祖为了传教让观音菩萨去东土大唐找寻一个善信,而观音菩萨找到的善信就是唐太宗,皇帝才是传经的最佳人选,为了能使自己的佛教顺利在大唐扩充,于是菩萨的连环计就开始了,首先让袁守城(这人可能是菩萨的化身)跟龙王打赌,龙王中计果然赌输了,(此处说一点,西游记的故事里没有谁能够预测未来,太上老君,佛祖,观音菩萨都不能预测,比如书里有一段黎山老母问观音菩萨取经人上面时候到,菩萨说约莫个两三年,实际上取经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然后袁守城让龙王去求唐太宗,其实这里能看出来这袁守城有多坏了,玉帝要斩龙王,你去求唐太宗管什么用,然后龙王被斩之后,就天天去闹腾唐太宗,而龙王的鬼魂能天天来闹腾唐王很明显是地府故意放这龙鬼出来的,因为这个时候地府已经归佛派管辖了,最后龙鬼如愿以偿把唐王折腾死了,阎王派小鬼接唐王去地府三曹对案,一路上唐王看见了很多当年死在他手上的人,可把唐王吓坏了,见了阎王之后也没见那告状的龙鬼,也没弄什么三曹对案,阎王倒是给了唐王不少好处,给了唐王二十年阳寿,唐王担心自己死后不得安宁,于是阎王让唐王回去办个水路法会,超度亡灵,同时唐王答应找人给地府送南瓜,南瓜又叫面瓜,南面称孤的意思,表示唐王归顺,唐王还魂以后马上找人办水陆大会,观音菩萨说玄奘讲的是小乘佛法度不了亡灵,而西天的大乘佛法才能度亡灵超生,其实唐王最在乎的就是这个度亡魂超生,其他的都不重要,于是才有了玄奘替唐王去西天取经~
菩萨还扩张势力?你有病吧?

6,西游记第十一回概括

五庄观偷吃人参果  唐僧师徒四人忙着赶路,吃不好、睡不好,走了几天,来到一个景色迷  人的万寿山五庄观,见天色不早,就想在五庄观里住上一晚。五庄观里的两  个童子听说他们是来自东土大唐要到西天取经的,连忙说∶“我家师父到元  始天尊那里讲经去了,让我们在这里等您,请快快进屋。”  原来,这童子的师父是镇元子,在五百年前的兰盆会上认识了唐僧前世  金蝉子。临走时曾告诉两个童子要好好对待唐僧,并交待童子用观里的两颗  宝贝人参果招待他。两个童子安排好唐僧师徒后,就忙着到果园内去摘人参  果。  两人摘了人参果,趁着唐僧的徒弟不在,偷偷拿来给唐僧吃。唐僧看见  人参果就好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吓得浑身发抖,使劲摇手不敢吃。两个童  子越是解释说∶“这是仙果,不是人!”唐僧仍是不信,让他们赶快端走。  两个童子没有办法,只好端着人参果,回到房里。因为那人参果不能久  放,否则吃下也不能长寿,于是两童子一人一个,分着吃了。说来也巧,这  间房子正好和厨房挨着,两童子分吃人参果的事,八戒听得明明白白,看得  清清楚楚,馋得直流口水,恨不得立刻吃一个。  一会儿,悟空放马回来,八戒连忙把刚才的事情告诉了师兄。悟空早就  听说过人参果,只是没有吃过,于是就按照八戒说的,用了一个隐身的法术  ,偷偷溜进道房,拿走了二童子摘果用的金击子,跑到后园去摘人参果。  这人参果树有一千多尺高,非常茂盛,朝南的枝头上,露出了一颗人参  果。悟空轻轻一跳,跳上树枝,用金击子一敲,那果子就掉下来,悟空紧跟  着跳下来,可是却找不到那果子。悟空把果园里的土地神抓来,问他为什么  把人参果偷走。  土地神告诉孙悟空,这宝贝树三千年开一次花,过三千年才结一次果,  再过三千年才成熟,而且只结三十个果子,这果子很奇怪,碰到金属就从枝  头落下,遇到土就钻进土里,打它时要用绸子接。悟空送走土地神后,一手  拿金击子敲,一手扯着自己的衣服接了三个果子。  悟空回到厨房后,让八戒把沙僧叫来,三个人每人分一个。猪八戒性急  ,一口把果子吞下去,什么味道也没有尝出来,就想让悟空再去偷几个。悟  空告诉他这人参果是一万年才结三十个果子,能吃到一个,就应该满足了,  说完就把金击子放回了原处。  猪八戒心里不高兴,嘴里不停地说,要是能再吃一个该有多好,不巧被  两童子听见了,慌忙跑到园子里去数,发现少了四个果子,想一定是被唐僧  师徒四人偷吃了,就怒气冲冲地来找唐僧讲理,说∶“你这些和尚,叫你吃  ,你不吃,为什么偏偏偷着吃?”  刚开始,悟空师兄三人怎么也不承认偷吃了人参果,后来,经唐僧的一  番开导,觉得确实是自己不对,就承认偷吃了三个。两个童子却说是四个,  还骂了许多难听的话。悟空火了,拔了一根毫毛变成一个假悟空站在那挨骂  ,自己跳上云头向后园飞去。  悟空一进果园,就拿出金箍棒一阵乱打,又使出自己的神力,把树连根  拔出,摔在地上,仙果从树上掉下来,又碰到了土就全部钻到土里去了。  悟空回到房中,收回毫毛,让两个童子随便骂,也不还口。两个童子见  唐僧他们一句话也不说,就想,是不是树太高,叶子太密,自己数不清,又  回到果园仔细看看。一到果园,见那情景,吓得他们半死,趴在地上,放声  大哭∶“师父回来,可怎么说呀!”  两个童子商量,先把唐僧留住,师父回来也好说一些,于是回到房中,  假说果子一个也没有少,是自己刚才数错了,请唐僧他们原谅。接着,他们  给唐僧师徒们准备了很多饭菜,趁他们吃饭时,关上门,又用一把大铜锁,  把门锁上。  孙悟空早就有了主意,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用开锁法术,将一道道紧  锁的大门都打开,拔毫毛变成两个瞌睡虫,扔在童子脸上,两童子便呼噜地  睡着了。唐僧师徒四人这才趁着黑夜逃出来,向西天赶路去了。  天亮时镇元子回到五庄观,发现两个童子被人施了法术,躺在那里睡大  觉,连忙运用神功把他们叫醒。二童子一见师父回来了,便急忙跪下,请师  父原谅他们,并把唐僧师徒偷吃仙果,毁坏仙树的事情告诉了师父。镇元子  想这一定是孙悟空干的,便去找孙悟空讲理。  镇元子驾着云,眨眼功夫就追上唐僧师徒,让他们赔树。孙悟空看见情  况不妙,拿出金箍棒就打。镇元子是地仙老祖,法力无穷,轻轻一闪,躲过  棒子,将袍袖一张,把唐僧师徒连人带马一起吸了进去,就算孙悟空本事再  大,也没法出来。  大仙回到五庄观,叫小童们把唐僧师徒一个个绑在正殿的柱子上,要先  打唐僧。悟空担心师父可能受不住打,就要求先打自己。大仙见悟空倒还有  些孝心,让童子打他三十鞭。悟空看见童子举着鞭往腿上打,就把双腿变成  了铁腿。  晚上,孙悟空看镇元子和众仙都回自己的房中睡觉去了,就把身子一缩  ,从绳索中钻了出来,又放了其他三个人,然后叫八戒到后花园搬来四枝柳  条干,施了法术变成他们四人的样子,按照原样绑在柱子上,然后偷偷溜出  五庄观,向西边逃去。  第二天早上,镇元子又带人来打唐僧他们。可是打来打去,也不见他们  喊饶命,镇元子觉得奇怪,仔细一看,竟然是四根木头。于是,他又驾云追  赶唐僧他们。悟空、八戒、沙僧见镇元子追来了,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  和镇元子打,大仙张开了袍袖,把他们又装了进去。  这回大仙不再打他们了,把他们绑在殿前的树干上,要用油锅炸。镇元  子让人在院子中央支起一口油锅,要先炸悟空,悟空害怕大仙在油锅里做手  脚,于是念动咒语,把殿前的石狮子变成他的替身,绑在树上,自己则偷偷  跳到空中。  油烧开了,用了二十个仙童,才把孙悟空的替身抬起来,扔到油锅里,  不料油锅被砸坏了,还把好几个仙童给烫伤了。大仙走上前,看见是一只石  狮子,非常生气,让手下人再准备一口锅,这回要先炸唐僧。悟空在空中听  见后,赶快落下来说∶“别,别,还是先炸我吧!”  大仙知道孙悟空的本领高强,也就不再为难他,只要求他能把树救活。  悟空点头答应,但条件是得先放了唐僧他们。于是达成协议,一个放人,一  个治树。八戒却不相信树死了还能治活,怀疑悟空想一个人溜走,唐僧也相  信了八戒的话,只给悟空三天时间。  悟空到蓬莱仙境、方丈仙山、赢洲海岛等地,问遍各路神仙,都没有治  活人参果树的好办法,急得孙悟空一会儿抓抓头,一会儿挠挠腮,不知道该  怎么办。最后,只好翻个筋斗云到南海落伽山去找观音菩萨,求他把人参果  树救活。  幸运的是观音手中净瓶里的甘露水正好能医治仙树仙草。于是,悟空和  观音菩萨来一起驾云来到五庄观。镇元子看,知是观音菩萨来了,赶忙亲自  带着全观人的人出来迎接,然后让人把后院打扫干净,摆上作法用的桌子,  请观音到后院医树。  观音让悟空、八戒、沙僧把树扛起来,扶正,用土把根埋上,然后一边  念动咒语,一边用杨柳枝沾些露水,洒在树上。没过多久,那树的叶子也绿  了,果子也长出来了,和原来一样茂盛。两个仙童再数树上的人参果,却变  成了二十三个,证明孙悟空原来没有撒谎。  镇元子大仙看见树被救活了,高兴得不得了,立即让仙童敲下十个人参  果来,请大家一起参加“人参果大会”。唐僧这时才明白这确实是果子,也  吃了一个。散席后,镇元子大仙先送走了观音菩萨,然后送唐僧师徒上路西  去。

7,古人称男子二十岁为 之年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古代年岁的别称 杨权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也谈古代年岁的别称 汤饼之期:婴儿出生三朝,称为“汤饼之期”。 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初度:指小儿周岁。 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龆龀:指儿童。 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 教数之年:指儿童九岁。 外傅之年:指儿童十岁。 舞勺之年:指儿童十三岁。 以上皆出自《记》。 破瓜之年:指十六岁女子。 这是旧时文人将“瓜”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通俗编·妇女》:“宋谢幼 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破瓜之年”亦谓六十四岁。《通俗编》又云:“若吕岩赠张泊诗: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有室之年,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结婚之年。语出《礼·曲礼上》。 杖家之年:指五十岁。 杖乡之年:指六十岁。 杖国之年:指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以上称谓,皆出于《王制》。 下寿:六十岁。 中寿:八十岁。 上寿:一百岁。 以上称谓,出于《庄子》。 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古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此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亦有泛称老人为“龙钟”、“潦倒之年”的。《广韵》:“龙钟,竹也,老者如竹枝摇曳,不治禁持。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颠倒阻滞,如人之遭际 ,故云。”
古人称男子二十岁为( 加冠)之年三十岁为(而立)之年,五十岁为(知命)之年,六十岁为(花甲)之年,七十岁为(古稀)之年,一百岁为(期颐)之年。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加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二十岁为(弱冠)之年,三十岁为(而立)之年,四十岁为(不惑)之年,五十岁为(半百)之年,六十岁为(花甲)之年,七十岁为(古稀)之年,一百岁为(期颐)之年。
一、幼儿的代称 初度——小儿初生之时。 赤子、襁褓——泛指不满周岁的初生婴儿。《孟子 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孩提——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老子》:“如婴儿之未孩。”也作“孩抱”和“提孩”。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 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垂髫、髫年、总角——泛指幼童时期。古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故称之,也称作“垂发”。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8岁又称“龆年”。 童龀(chèn)、黄口——指童年。说文有“男八月生齿,八岁生龀;女七月生齿,八月生龀”之说,可见小孩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龄。 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孝经圣治》:“故亲生只膝下。” 孺子——儿童。《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也用作老人对年轻后生的称呼。《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二、少年、儿童的代称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舞象之年—— 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 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唐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红颜——年轻人的红润容颜。代指少年。唐李白《赠孟浩然》诗:“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处子——未出嫁的女子。 千金——对人家女儿的的敬称,多指未婚者。 三、男子、女子成年的代称 儿女——指青年男女。唐王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束发——男子十五。古男子到十五束发为鬓。“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大戴礼记使傅) 及笄(jí)——女子十五岁。笄古代妇女束发用的簪子,束发贯之以笄,表示已经到成年。〈礼记内则〉记载,女子年十五可插笄。〈国语郑语〉:“既笄而孕。”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郑玄:“成童,十五以上”。 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岁。“爱自待年 金声夙振”(《文选 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女子许嫁,笄而字。”(《礼记·曲礼上》) 幼艾——指美貌的青年男女。《楚辞九歌少司命》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古文人把瓜拆分为两个八字以纪年。《通俗编》中云:“若品岩赠张洎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通俗编·妇女》“宋谢幼盘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弱冠、初冠——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愿为有室,女子生命而愿为有家。”朱熹集注:“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 怨女、旷夫——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旷夫: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男子 。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四、中年的代称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三十岁为壮。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克壮。” 而立之年——三十岁。不惑之年——四十岁。知命之年——五十岁。耳顺之年——六十。《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五十岁的人常自称为是“未知之年”。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艾——五十岁,耆——六十岁。《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唐刘禹锡《汝州谢上表》:“伏蒙圣泽,救此天灾,疲羸再苏,幼艾同感。” 杖家之年——五十,杖乡之年——六十,杖国之年——七十,杖朝之年——八十。《礼记·工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问焉,则就其室。” 五、老年的代称 垂白——白发下垂,形容老年。唐孙樵《与何易于》:“百姓入常赋,有垂老偻杖者,易于必召坐与食,问政得失。” 花甲——六十。干支纪年。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形成一循环,通称为“六十花甲子。”亦称花甲。” 古稀——七十岁。《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双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下寿——六十岁,中寿——八十岁,上寿——一百岁《庄子·盗跖》:“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 耋(d?é)——七十、八十岁。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杜预注:“七十曰耋”。《醒世恒言施润泽滩阙遇友:“寿登耄耋,富贵不可胜言。” 耄(mào)——八十、九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期颐——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岁曰期颐。”朱熹释:“周匝之义。”(转过一圈之感。)“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谓当养而已。”即寿高百岁。 黄耇(gòu)——《诗·小雅·南山有台》:“不只君子,遐不黄耇。”朱熹注:“黄老人发黄也。耇,老人面冻梨色,如浮垢也。也作黄发。黄耇也称作元老。 黄发——指年老,也指老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皓首——白头。指老年。汉李陵〈答苏武书〉:“丁年奉使,皓首而归。”丁年:成丁的年龄,即壮年。 台背——《诗·大雅·伟芾》“黄耇台背。”《尔雅·释诂》:“台背、耇、老,寿也。”
垂髫之年古时儿童未冠,头发下垂,称为髫,因而以“垂髫之年”普称人的童年。 幼学之年《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日幼学。”后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豆蔻之年豆蔻,植物名。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之年”。 及笄之年《礼记?内侧》:“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古时女子十五岁结发加笄,因此称女子十五岁为“及笄之年”。 弱冠之年《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时男子二十岁结发加冠,因而称男子二十岁为“弱冠之年”。 而立之年《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因此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不惑之年《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不惑,指遇事能明辨不疑,后称四十岁为“不惑之年”。 知命之年《论语?为政》:“五十知天命。”意思是说到五十岁才懂得了天命,因而称五十岁为“知命之年”。 花甲之年古人以干支纪年,六十周而复始称作花甲。因而称六十岁为“花甲之年”。 古稀之年杜甫《曲江》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称七十岁为“古稀之年”。 眉寿之年《诗经?七月》:“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周寿,秀寿,为寿者相。因此称人长寿为“眉寿之年”。
三十岁为(而立)之年,五十岁为(半百)之年,六十岁为(花甲)之年,七十岁为(古稀)之年,一百岁为(期颐)之年。
文章TAG:唐王路什么意思唐王什么什么意思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