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程 > 知识 > 什么叫未成林造林地,什么是幼林地要准确定义

什么叫未成林造林地,什么是幼林地要准确定义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2-21 09:43:46 编辑:汇众招标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什么是幼林地要准确定义

幼林地是指林木尚未成熟的林地,郁闭度在0.2以上的新造林地。
支持一下感觉挺不错的

什么是幼林地要准确定义

2,未成林造林地几年转有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在造林3年后,如保存率达到一定标准,应转为有林地。(规定出自何处我忘了,但应不会有错)
不明白啊 = =!

未成林造林地几年转有林地

3,法律上的未成林与幼林的区别

未成概念,即应界定为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对应的幼年就是14岁以下。
你好!未成林一般指造林1年的林地,幼林指造林2-3年的林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法律上的未成林与幼林的区别

4,林地与非林地的区别是什么

按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地是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的土地,不包括居民绿化用地,以及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的护路、护草林 。 林地又分出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 迹地和苗圃6个二级地类主要用于林业生产的地区或天然林区统称为林地个人林权包括范围:公民个人以承包方式取得的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国有森林、集体所有的森林的经营权以及在房前屋后、自留地、种植的树木,承包全民所有、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地造林所种植的林木的所有权。个人享有的国有森林承包经营权或集体森林承包经营权,依承包合同确定林权内容。农村居民在房前屋后、自留地种植的树木,城镇居民和职工在自有房屋的庭院内种植的树木,个人承包全民所有、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地造林所种植的树木,归个人所有。个人所有的树木因生长需要依附于林地时,即取得对国有林地、集体林地的使用权。

5,林地和旱地的区别

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包括迹地,不包括城镇、村庄范围内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旱地是耕地的一种。旱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家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林地,是指成片的天然林、次生林和人工林覆盖的土地;包括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防护林等各种林木的成林、幼林和苗圃等所占用的土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对林地所作的解释是:“林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  旱地一般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无灌溉设施,一般降水量大于250~400毫米以上地区而靠天然降水种植旱作物可以获得一定产量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即常称的雨养农业的耕地。据中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截至1996年10月31日全国有旱地73919.84千公顷(110 879.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6.8%。中国旱地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3个大区旱地面积之和占全国的61.83%。各省旱地以黑龙江省最多,为10705.5千公顷,占该省耕地面积的90.9%。沿昆仑山—秦岭—淮河一线划分,以北为北方旱地,面积49 191.6千公顷,占全国旱地总面积的66.5%;以南为南方旱地,面积24 729.8千公顷,占全国旱地面积的33.5%。
你好,农村土地确权包括旱地和林地。只要是从事农业、林业、牧业等,都是土地确权范围。 如果有帮助,望采纳。

6,土地分类报告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土地分类是根据土地的性状、地域和用途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将土地归并成若干个不同的类别。   按照不同的目的和要求,有不同的分类。我国的土地目前大致有三种分类:(1)按土地的自然属性分类,如按地貌、植被、土壤等进行分类;(2)按土地的经济属性分类,如按土地的生产水平、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等进行分类;(3)按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以 及其他因素进行的综合分类,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国家新颁布的《土地管理法》,科学地将我国土地分为三大类,即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土地管理法》定义:"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土地,在上述三种分类的基础上,我国土地管理工作者又将土地作了更进一步的分类,其方法是按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使用的土地利用现状体系,根据土地的用途、利用方式和复盖特征等因素,将我国土地分为了8大类、46小类。8大类土地是: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   (1)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 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小于1.0米,北方宽小于2.0米的沟、渠、 路和田埂。   耕地中又分出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和菜地5个二级地类。   (2)园地是指种植以采集果、叶、 根茎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复盖度大于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树大于合理株树70%的土地,包括果实苗圃等用地。   (3)林地是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的土地,不包括居民绿化用地,以及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的护路、护草林 。   林地又分出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 迹地和苗圃6个二级地类。   (4)牧草地是指生长草木植物为主,用于蓄牧业的土地。草本植被复盖度一般在15%以上、干旱地区在5%以上 ,树木郁闭度在10%以下,用于牧业的均划为牧草地,包括以牧为主的疏林、灌木草地 。   牧草地又分出天然草地、改良草地和人工草地3个二级地类。   (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是指城乡居民点、独立居民点以及居民点以外的工矿、国防、名胜古迹等企事业单位用地(包括内部交通、绿化用地)。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中又分出城镇居民点、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用地、盐田和特殊用地5个二级地类 。   (6)交通用地是指居民点以外的各种道路(包括护路林)及其附属设施和民用机场用地。   交通用地中又分出铁路、公路、农村道路、民用机场、 港口码头5个二级地类   (7)水域是指陆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 不包括泄洪区和垦植3年以上的滩地、海涂中的耕地、林地、居民点、道路等。   水域用地中又分出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苇地、滩涂、沟渠、水工建筑物、冰川及永久积雪9个二级地类。   (8)未利用土地是指还未利用的土地,包括难利用的土地。   未利用土地中又分出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坎和其他8个二级地类。

7,什么是人工林

含义 人工林指将原始森林采伐破坏后由人工种植树木恢复形成的森林。不属于天然林。 次生林是指原始森林经过多次不合理采伐和严重破坏以后自然形成的森林。次生林与原始林一起同属天然林,但它是在不合理的采伐、樵采、火灾、垦殖和过度放牧后,失去原始林的森林环境,为各种次生群落所代替。人工林采伐迹地上栽培树种的萌生林与入侵树种形成的混交林也属次生林范畴。次生林分布范围广,种类繁多,不仅是木材、薪炭材和林副产品的重要基地,而且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和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均起重要作用。中国次生林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46.2%,约占全国森林总蓄积量的23.3%。特点 次生林由于人为或自然的长期反复干扰,林内光照增强,温差加大,蒸发加速,多年积累的死地被物迅速分解,地表径流增加,腐殖质层变薄或消失,气候、土壤条件趋向干旱;随之而来的是植物种类和群落类型的旱生化,如苔藓层衰退或消失,原始植被中较耐荫或中性的种类逐渐被阳性和速生的类型所代替。次生森林类型多数萌芽力强,耐樵采,具有结实量多、传播力强、发芽迅速和有抗逆性等特点,因而能在次生裸地上定居,并形成群落。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常呈现相同的发展趋向(主要是旱生化),从而形成次生群落的人为趋同;又因干扰因素作用的时间和程度不同,使同一立地条件下出现不同的次生群落,即人为分异。当干扰停止,群落通过恢复演替,必然又出现自然分异和自然趋同。这种群落的人为趋同和分异及其相对应的自然分异和趋同在一个次生林区内往往同时并存,从而形成次生林区不同地类和不同群落类型的交替镶嵌。越接近居民点和交通线,这一特点越明显。次生林属于不稳定性演替阶段,大多起源于无性繁殖。初期生长迅速,但成熟早,寿命短,不宜培育大径材。如喜光的先锋群落继续受到人为破坏,将发生逆向演替而退化为灌丛、稀树草地,甚至荒地,如人为干扰停止,随着进展演替的进程不断发生树种更替,原始群落中的主要种类开始出现,次生林就由不稳定演替向着更加稳定的类型发展。次生林的病害,主要是干材心腐。病腐率随林龄增长,喜光性强的阔叶树害虫在种类和数量上占优势,多为害嫩枝、芽和叶。 人工林是利用人工育苗造林的方式建造的森林。林业人员依林业技术与方法,配合林木生长机制建造森林,这类森林的建造不但快速,且可控制。一般在地形坡度较小,环境敏感度低,且欲行人工经营的地区,都用这种方式建造森林。这类森林是用材林的主要经营对象,也是提供民生及工业用木材的主要来源,世界各国的经济林都是依这种方式经营的森林。人工林可依立地环境条件与生态要求,建造成单纯人工林、人工复层林、混淆林等。
人工林指通过人工措施形成的森林。人工林的经营目的明确,树种选择、空间配置及其他造林技术措施都是按照人们的要求来安排的。次生林是植物群落从次生裸地发生,通过一系列次生演替阶段所形成的森林。亦即森林通过采伐或其他自然因素破坏后,自然恢复的森林,因而有时又称天然次生林。扩展资料次生林主要特点:次生林由于人为或自然的长期反复干扰,林内光照增强,温差加大,蒸发加速,多年积累的死地被物迅速分解,地表径流增加,腐殖质层变薄或消失,气候、土壤条件趋向干旱。随之而来的是植物种类和群落类型的旱生化,如苔藓层衰退或消失,原始植被中较耐荫或中性的种类逐渐被阳性和速生的类型所代替。次生森林类型多数萌芽力强,耐樵采,具有结实量多、传播力强、发芽迅速和有抗逆性等特点,因而能在次生裸地上定居,并形成群落。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次生林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工林
人工林是人造林次生林是天然森林被砍伐后,树根生出来幼树组成森林,针对原生林,称之为次生林
人工林是利用人工育苗造林的方式建造的森林次生林(名词解释) 原始森林经过多次不合理采伐和严重破坏以后自然形成的森林。与原始林一起同属天然林,但它是在不合理的采伐、樵采、火灾、垦殖和过度放牧后,失去原始林的森林环境,为各种次生群落所代替;人工林采伐迹地上栽培树种的萌生林与入侵树种形成的混交林也属次生林范畴。分布范围广,种类繁多,不仅是木材、薪炭材和林副产品的重要基地,而且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和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均起重要作用。中国次生林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46.2%,约占全国森林总蓄积量的23.3%。 1、特点 次生林由于人为或自然的长期反复干扰,林内光照增强,温差加大,蒸发加速,多年积累的死地被物迅速分解,地表径流增加,腐殖质层变薄或消失,气候、土壤条件趋向干旱;随之而来的是植物种类和群落类型的旱生化,如苔藓层衰退或消失,原始植被中较耐荫或中性的种类逐渐被阳性和速生的类型所代替。次生森林类型多数萌芽力强,耐樵采,具有结实量多、传播力强、发芽迅速和有抗逆性等特点,因而能在次生裸地上定居,并形成群落。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常呈现相同的发展趋向(主要是旱生化),从而形成次生群落的人为趋同;又因干扰因素作用的时间和程度不同,使同一立地条件下出现不同的次生群落,即人为分异。当干扰停止,群落通过恢复演替,必然又出现自然分异和自然趋同。这种群落的人为趋同和分异及其相对应的自然分异和趋同在一个次生林区内往往同时并存,从而形成次生林区不同地类和不同群落类型的交替镶嵌。越接近居民点和交通线,这一特点越明显。次生林属于不稳定性演替阶段,大多起源于无性繁殖。初期生长迅速,但成熟早,寿命短,不宜培育大径材。如喜光的先锋群落继续受到人为破坏,将发生逆向演替而退化为灌丛、稀树草地,甚至荒地,如人为干扰停止,随着进展演替的进程不断发生树种更替,原始群落中的主要种类开始出现,次生林就由不稳定演替向着更加稳定的类型发展。次生林的病害,主要是干材心腐。病腐率随林龄增长,喜光性强的阔叶树害虫在种类和数量上占优势,多为害嫩枝、芽和叶。 2、类型 次生林可按经营的需要划分类型:①按发生的时间可分为早期次生林、中期次生林和晚期次生林。一般用以区别大范围内次生林的性质及恢复速度,供经营规划时参考。②按发生的地区可分为远山次生林和近山次生林。一般反映人为活动的强弱,经营次生林与农业的关系。③按森林自然特征分类的方法较多,有按优势树种和树种组成划分的,有以生态因子划分的,有以地形作为主导因子进行划分的,还有以立地条件和优势树种划分的。④按经营措施可分为抚育型、改造型、利用型和封护型等。
文章TAG:什么叫未成林造林地什么成林林地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