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设备 > 问答 > 乌拉特前旗有什么建筑,朋友们内蒙什么地方有正在建的寺庙

乌拉特前旗有什么建筑,朋友们内蒙什么地方有正在建的寺庙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3-03 06:59:04 编辑:汇众招标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朋友们内蒙什么地方有正在建的寺庙

虽然我很聪明,但这么说真的难到我了
内蒙古巴彦淖尔乌拉特后旗

朋友们内蒙什么地方有正在建的寺庙

2,乌拉特前旗2016年乌化工业区建设

拉特前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巴盟东南部,黄河北岸,河套平原东端。地理坐标为东经108°11′-109°54′,北纬40°28′-41°16′。东与包头毗邻,西与五原县相连,北与乌拉特中旗接壤,南至黄河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和达拉特旗隔河相望。总面积7476平方。

乌拉特前旗2016年乌化工业区建设

3,内蒙古一带一路地方上有什么工程

很多超百亿的项目,主要是铁路、桥梁、码头。巴基斯坦的喀喇昆仑山公路改道,已经竣工。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疏通工程及相关桥梁建设工程。中老铁路。中缅铁路。白俄罗斯工业园
从东到西去赤峰看看红山文化呼和浩特的希拉穆仁草原鄂尔多斯的响沙湾乌拉特前旗的乌梁素海乌拉特中旗的小石林,希热苗,蒙古大营和甘其毛道口岸还有什么阿贵庙阴山岩画还能看沙漠和戈壁。。。。

内蒙古一带一路地方上有什么工程

4,乌拉特前旗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乌拉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乌拉特前旗境内的乌拉山段,南靠110国道和包兰铁路,近临黄河,与鄂尔多斯市隔河相望,西接塞外明珠乌梁素海,北依乌拉特草原,东与包头市毗邻,总面积175.4万亩,是1992年林业部确定的45个国家森林公园中最大的一个。主要有景点73处,由三个旅游风景区组成,即西乌不浪沟奇峰异石猎奇探险区、东乌不浪沟古树溪泉揽胜区、大桦背林海渡假区。乌梁素海乌梁素海位于乌拉特前旗中部,距旗政府所在地乌拉山镇12公里,是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地球上同纬度最大的湿地,并已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同时也是全球范围内干旱草原及荒漠地区的多功能湖泊。总面积294平方公里。乌梁素海是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三湖口渡口黄河风情旅游区三湖渡口距旗所在地乌拉山镇约15公里,距“110”国道5公里,是乌拉特前旗境内黄河的主要渡口之一。该渡口最高黄河水位20米,最大流量1000立方米/秒,渡口宽度为200-350米。由鄂尔多斯亿利集团建筑路桥集团总公司总投资3.6亿元的奎素黄河大桥,2007年10月1日进驻乌拉特前旗开工建设,全线长近15公里,按二级公路标准修建,2010年月10月该大桥已竣工。草原蒙古大营草原蒙古大营位于乌拉特前旗额尔登布拉格苏木阿日其嘎查距乌拉山镇西佘公路6公里南,是集餐饮、住宿、娱乐、购物、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原生态草原特色旅游度假胜地。主要由餐饮区、体验区、观光区、休闲度假区四个区组成。
说实话,好像什么也没有。不过你可以去乌梁素海转转

5,寒假去乌拉特前旗旅游请问有什么好去处

说实话,去吃好了!冬天前旗没什么好玩的地方哈好吃的有一堆!!河套硬四盘,猪骨头酸菜,炖羊肉,手扒肉…………当地人,基本没有维信可以,不过没在冬天去过,消费比较高乌拉山大桦背也不错,但要自己开车去哈,不是越野进不去的……如果有熟人,还是好好在家里待两天,享受下美食吧
大理地处低纬高原,境内有中外闻名的点苍山和高原明珠洱海, 形成了独特的高原地方性气候,冬暖如夏,空气清新,四季如春。这里年平均气温15.1℃,最冷月(1月)8.7℃,最热月(7月)20.1℃,素有“东方瑞士”之称,国际最佳疗养温度18.7-20.6℃, 而大理就有126天的温度如此,大理霜期极短,全年无霜期长达229天,为各类花草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四季鲜花常开,芳香迷人。下关素有“风城”之称,年平均风速4.1米/秒,良好的通风条件,净化了环境,挣化了空气,因此人们把大理的风视为一宝。大理古城素有“花都”之称,温和的气候使各种花卉四季常开,在这里各地引种的奇花异草汇集成花的海洋,花的世界。 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玉洱银沧之间,自然风光绮丽多姿,苍山如屏,洱海如镜,蝴蝶泉深幽,兼有“风、花、雪、月”四大奇景(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 大理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这里保存着古朴而浓郁的白族风情。到大理你可以了解白族的生活习俗,可以品尝别具一格的白族风味食品,可以选购到称心如意的白族民间工艺品,还可以参加传统的大理白族三月街节日庆典活动。 古城大理吸引了来自国外的自助旅游者,在城内护国路内形成了一条有名的“洋人街”。陶醉于白族古朴的民风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他们甚至会在大理长期居留。 ——云南大理苍山洱海旅游风景区 苍山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古今旅游者所向往的地方。明代著名文人杨升庵描绘它“山则苍茏垒翠,海则半月掩蓝”,“一望点苍,不觉神爽飞越”。 在苍山脚下、洱海之滨,还有一处遐迩闻名的游览胜地--蝴蝶泉。蝴蝶泉的出名与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的描述有关。他写道:“泉上大树,当4月初即发花如蛱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还有真蝶千万,连须钩足,自树颠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确也有这样的时候,来此聚会的彩蝶多得难以数计,色泽绚丽,如霞如锦。前些年,蝴蝶数目减少,据有关方面考察,主要原因一是当地气候转向干燥,导致蝴蝶迁徙,二是农村大量使用杀虫药物,误伤不少蝴蝶幼虫。不过,最近两三年来,随着生态平衡的逐渐恢复,加之人们有意识地对蝴蝶采取保护措施,每年聚会的蝴蝶已与日俱增。 ——云南大理洋人街旅游风景区 在古城,大理洋人街原名“护国路”,意为民国初云南人民反对袁世凯称帝,起兵护国而得名。护国路东西走向,长1000米,宽7米,青石板铺面,西起滇藏公路,交博爱,复兴等主要街道。 之后,为了适应开放旅游的需要,把大理古城定为开放旅游的主要景点,红山茶宾馆定为涉外宾馆,红山茶宾馆在古城护国路西段,由此,护国路便成为外国游客在大理的集散地。中西风味店,珠宝店,古董店,扎染店,画廊各行各业随之兴起,铺面林立两侧,琳琅满目,目不暇接,成为中外有名的“大理洋人街”。 如今大理古城护国路的名字在外国有些图纸上,早已真称为“洋人街”了。可见大理洋人街已驰名世界,成为外国友人向往的地方和他们旅居大理的温馨家园。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旅游风景区 崇圣寺三塔是大理的象征,是云南古代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南方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入之一。 ——云南大理古城旅游风景区 古城大理(现大理城)简称榆城,是1982年2月国务院批准的我国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国44个重点风景区之一,位于南诏和大理国都城遗址的东部,始建于明朝洪武15年(公元1382年),历代屡经修建。 如果说,州府大理市给人以繁盛喧闹的感觉,那么大理城则是古朴而幽静,城内流淌着清澈的叮咚溪水,家家户户养花植树,花果并茂。那隐没在街巷深处的花园茶社是游人憩息佳所,改革开放后私人开设的法国等风味小吃餐馆也是外宾喜爱光临之处。传统的大理石工艺品,摆满街道两侧,任其观赏选购。 ——云南大理蝴蝶泉旅游风景区 蝴蝶泉,在大理城北40公里的苍山云弄峰下。由于长期的山水冲刷,砂石成片,山坡上树木稀少。但当你缓步上坡,行约半里,却见一片绿荫耀眼。走过古朴的石坊,迎面有一块高约3米的大理石碑挺立,碑呈棱形,正面右侧有郭沫若手书“蝴蝶泉”三个大字.左例刻郭老咏蝴蝶泉诗的手迹;碑的背面,书徐霞客游大理蝴蝶泉的一段日记。沿林荫小道曲折前行约三四十米,只见古树林立,浓荫蔽天,一方清泉嵌于其间,底铺青石,泉水明澈,常有人掷金属钱币于池中,观其缓缓旋落,阳光从树顶筛下,池底银光闪烁,倍感泉水清例。 泉池周围有大理石栏板,泉边一株高大古树横跨泉上,此树因花形似蝶,因此人们称为“蝴蝶树”。每当夏季来临,“蝴蝶树”开花,苍洱之间的蝴蝶成群来此聚汇,翻飞起舞,热闹非常。最奇的是万千彩蝶交尾相衔,倒挂横于泉止的蝴蝶树上,形成无数蝶串,垂至水面,五彩缤纷,蔚为壮观。最盛之期在农历四月十五日前后,所以农历四月十五日被定为“蝴蝶会”。 ——云南大理喜洲白族民居旅游风景区 喜洲位于大理古城北16公里,是滇西、大理一带的著名乡镇,喜洲民居代表了大理市白族民居的风格。 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封闭式庭院为典型格局,有独成一院,有一进数院,平面呈方形,造型为表瓦人字大层顶,二层、重檐;主房东向或向南向,三间或五间,土木砖石结构,木屋架用榫卯组合,一院或数院连接成一个整体,外墙面多为上白(石灰),下灰(细泥)粉刷。

6,蒙古族建 筑

蒙古包“蒙古包”是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纳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2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巴里坤的蒙古族因长期与汉族杂居,所以其服饰与汉族比较接近,只有少数老年人穿蒙古族传统服装,包蓝色头巾、穿蓝色大襟长袍,腰系丝带,脚蹬皮靴。但在重大节日,蒙古族男女都要穿传统的民族盛装,镶花边的蒙古袍子,配以彩色丝绸腰带,足蹬蒙古式皮靴,英姿飒爽,俊秀威武。  过去蒙古族以游牧为主,所以住的全是蒙古包。现在除了游牧,相当多的蒙古族从事农业生产或农牧兼营,他们已定居村镇。  巴里坤蒙古族的传统饮食主要是面食、奶食、肉食以及夏季吃些野韭菜、葱和蘑菇等。后因长期杂居在汉族中,从事半农半牧生活,现在普遍吃蔬菜。蒙古族热情豪爽,诚恳待客。宴请客人时必敬酒并唱“敬酒歌”助兴,营造热烈气氛,以此表示对客人的欢迎、祝福和尊重。蒙古族特别倡导尊敬长者,爱护晚辈,如果家里来了年岁大的长辈,必须要迎上去把马接过来拴好,长辈要走的时候,也要牵马扶其上鞍。  蒙古族的节日主要是春节和敖包节,除此还有点灯节(祖鲁节)、麦尔节等。蒙古族把送冬迎春的第一天,即春节称:“查干萨日”。蒙古族过春节有自己独特的庆贺方式。农历五月十三日是敖包节,这是蒙古民族最普遍的一种祭祀活动。敖包是草原上常见的供人祭祀的山堆,顶上要插柳枝为丛,立竿为柱。“垒石成山”、“视之为神”,它是山神、地神及游牧民族保护神的化身,是萨满教原始崇拜的典型。祭敖包这天,人们欢天喜地云集在敖包前进行祭祀,先由喇嘛焚香诵经,人们则献了供品后,自左向右围着敖包掌心向上,边走边叩首需绕三圈,祈神降福。祭完敖包后,还要进行赛马、摔跤、射箭和歌舞等娱乐活动。因此祭敖包不仅是一次宗教活动,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借此施展才艺、技能、进行情感交流的一次机会。  赛马、摔跤、射箭被称作“男儿三艺”是草原马背民族的拿手好戏。蒙古族无论男女,自幼学习骑马,到十来岁就纵马如飞,并能在马奔跑时弯下腰拾起摆放在地上的手帕、鞭子等物。摔跤也是蒙古族喜爱的竞技活动,摔跤场面龙腾虎跃,扣人心弦。射箭更是蒙古族的强项,也是流传至今的熟练自如的运动项目。
藏式和汉式建筑,现代的有很多俄式建筑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蒙古族传统的民居为蒙古包。古称“穹庐”,又叫“毡帐”、“毪包”等。蒙古语称“格儿”。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块高1.2—1.6米,长2.4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几块连接,围成圆形,上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米,大的可容数百人。 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流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 蒙古包是与蒙古族的游牧畜经济相联的。随着农业经济在蒙古族地区的兴起,蒙古族人盖起了与蒙古包不同的民居。大约在12世纪蒙古人就“筑室而居”了。最早出现在定居里邻近汉族的地区的汪古部。固定的居屋蒙语称为“孛思”。故有孛思忽儿部的名称。 蒙古国和元时期,蒙古地区出现了哈刺和林、开平等城镇。随着城镇的兴起,城镇地区的文化生活逐渐向草原渗透,出现了蒙古人的定居点。元朝实行屯田制度,促使一部分人开始定居下来。 明代俺答汗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建立“板升”(房子),后随农业的发展,蒙古地区盖起了许多土房和瓦房。清代蒙古王公,建起几十间甚至几百间的王府。如内蒙古喀喇沁右翼王公,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央喀喇沁旗王爷镇建立府邸,占地一百三十余亩,建房舍四百余间,分五进院落,主体建筑有大堂、二堂、仪门、大厅、承庆楼等,布局左右对称,分若干四合院,西侧为寺庙、仪事厅等。还有书斋、练武场地;东侧有戏楼、书房、卧室、膳房。从清代至近代,蒙古地区随着农业的发展,城镇的出现,蒙古人居住固定房屋的数量大量增加,住蒙古包的人数相对不断减少。至现、当代,蒙古族以居平房为主,传统的蒙古包民居已不多了。它的特点是容易装拆搬迁。一座蒙古包只需两峰骆驼一辆牛车就可运走,两三个小时就可搭盖起来。蒙古包内使用面积大,空气能很好地流通,采光好,冬暖夏凉,遮风挡雨,很适合牧民生活。 蒙古包内右侧为家中长者的座位和睡觉的地方,左侧为一般家庭成员的座位和睡觉的地方。蒙古包的正中央有用来做饭和取暖的火炉,升火时,烟可从蒙古包顶的天窗排出。蒙古族的生活禁忌,就是烤火时不能用棍子在火盆内乱拨乱打,更不能在火上烤裤、鞋、袜等,因为这样做是对火神的不尊敬。 蒙古包一般只供一夫一妻及其子女居住。家庭经济条件好或者人口多的,一家就有几个蒙古包。

7,严道古城遗址的探访严道古城遗址

鸡鹿塞遗址鸡鹿塞遗址位于瞪口县沙金套海苏木巴音乌拉嘎查以北哈日格乃山口西的台地上。此城全用片麻岩牙和卵石砌成,筑于距沟底高约19米的山坡平台上。城呈正方形,边长约68米。墙上端残存厚度约3.7米,下端厚约5.3--5.5米,残墙高一般约7米,最高8米,西北缺口处只有两米高,平均高度为7.2米。古城只在南墙开一城门,城门外有类似瓮形的长方形小围墙,留有入口。靠南墙东部内侧和西北角砌有磴道。城内出土文物有:汉代绳纹砖瓦、灰陶片、箭簇和一件青铜弩机。 在古城周围十公里范围内有汉代烽燧遗址十几处,作为防线和报警之用。鸡鹿塞和烽燧共同组成了汉王朝西北边陲的军事要冲。窳浑古城遗址窳浑古城,蒙语为保尔浩特,汉语也称土城子,位于蹬口县沙金套海苏木西南约三公里处,建于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该城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最长250米,南北最长200米,北与西北被沙漠覆盖,垣宽9~13米,南垣中部有一缺口宽约20米,约为城门。该城东墙北墙,残高1~2.5米。城中部略偏东处有一面积为10000平方米的台,探得文化层有1~3米深。文化层下层为汉代文物,较厚,出土大量灰陶器和汉代建筑材料;中层为唐代文物,出土文物有白瓷器物残片数种;上层为明、清文化层,较厚,有大量钧窑瓷残片,如青花瓷残片。在断垣残壁的表面也可拣到铁链、三梭铜合金箭镞等。台地东100米处,曾出土两件唐代金碗,其一为莲花状口径;另一件呈圆形口径,刻有缠枝牡丹和忍冬花纹,工艺精巧,花纹逼真,虽在地下埋藏一千多年,出土时仍然金光闪闪。临河市八一乡古城遗址临河市八一乡东3公里处公路北侧,有一座汉代古城遗址。此城南北长约450米,东西宽210米,平面呈“目”字形。城内东北部和中部有两处台地,为古城的建筑区,出土大量砖瓦和陶器残片。城正北2公里处有汉代砖石墓葬群。三顶帐房古城遗址三顶帐房古城遗址位于乌拉特前旗黑柳子三顶帐房村南0.5公里处,古城东西长1120米,南北宽近1000米,西墙和南墙西段部分残高3~4米,其他部分残高1~2米,呈土垄状。城东北角有较大型夯土台地,似为角楼遗址和角楼附近建筑物遗址。城中部偏南也有一处较大的建筑台基。城内其他地区遍布建筑材料,特别是曾出土有典型的汉代瓦当和“长乐未央”铭文砖,此为其断代的依据之一。城中出土的器物有陶制罐、瓮、瓶、盆、鼎以及两汉五铢和新莽大泉等货币。除了两汉的器物外,还出土有环状石器和典型的战国大铁鼎,这证明汉代之前,此处已成为要地。古城遗址的西部和东北部有大量的古墓葬。临戎古城遗址临戎古城遗址位于瞪口县补隆淖乡河拐子村西。建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该城呈长方形,城垣由黄土夯实筑成。南北垣长约450米,东垣长637.5米,西垣长620米,古城的西北部及东北部还残留着0.5~2米高的土垣。城内出土文物有:绳纹砖、瓦、罐、壶、瓮、盆等灰陶片,上面都带有绳纹、波浪、方格、斜方格等纹饰,此为汉代陶器的明显特征。城中央偏西北方,有一座铁制作坊遗址,距遗址近千米的地段上布满铁器残片。还有极少灰陶片和红陶片,类似辽至西夏遗物。古城垣外的东南部,也有制铁作坊遗址,出土文物有箭头、戟、刀等残存物。从地形看,临戎择河而筑,在黄河拐弯的地方。三封古城遗址三封古城亦称陶生井古城,位于瞪口县哈腾套海苏木约5公里处,建于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古城筑有内城和外城。内城土垣长约118米。外城在北部及西南部有残存的土垣。内城西南角有一坍塌的土丘。内城内外,砖、瓦、陶片俯拾可得,箭挺、箭簇数量不少,均为东汉遗物。内城东南角和外城相近处0.5米深的土中,发现有文化层。遗址范围内有武帝和王莽时期的五株、大泉钱币等文物。沃野镇古城遗址沃野镇古城遗址位于乌拉特前旗苏独仑乡东南5公里处,建于北魏。古城东西长1040米,南北长680米,南墙东部还有东西约340米,南北约200米的外墙。城墙残高0.5~1.3米。城东北角有一高大夯土堆,可能是角楼遗址。城内到处有砖瓦和碎陶片,曾出土有瘦莲花纹瓦当,均属北魏遗物。西受降城遗址西受降城遗址位于乌拉特中旗乌加河乡西南15公里的圄圈补隆村东。建于唐代。此城东西宽280米,南北长420米。城墙大部分坍塌,只留北墙示口东南城角楼。出土文物有“开元通宝”和“乾元重宝”等铜钱数枚。受降城是唐代设置的军事城堡。除上述古城遗址外,还有乌拉特中旗的城圄圈古城、石兰计山口南西夏古城、乌拉特前旗增隆昌古城(汉、北魏)、城二壕古城(汉唐)、张连喜古城、城台子古城(北魏)、西山咀晚唐遗址、麻个奈古城(北魏)、五原县西土城古城(汉、唐)、蔡家地古城(汉)、向阳乡西夏遗址、五份桥古桥(汉)、临河县的黄羊木头古城(汉)等。
有史学专家指出,严道古城在秦灭巴、蜀两国之前就已经存在。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徐中舒认为,严道最早是楚人建立的岷山王国。严道古城遗址博物馆高俊刚馆长日前对记者表示,“明年我们要向国家申请进行古城的地下发掘,还预计在遗址上修建博物馆。”秦汉时的严道城建筑在一个地势险要的荥河阶地上,以山岩陡坎作屏障,易守难攻。背靠大山,下临荥河的严道城地势平坦,土质肥沃,这使得那里的居民世代受益,几千年来,人们在那里繁衍生息。今年7月,严道古城遗址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件大喜事。”雅安市文管所负责人、著名古代文化研究者李炳中表示。与文化界人士的敏感相比,生活在当地的人们似乎一时还不明白国家文物保护的意义,更不明白这与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和关联。到现在,那座古代城池对于他们来讲,更多地还只是个地名,或者说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模糊概念。记者寻秘古城遗址在荥经县城里打听严道古城遗址的具体位置并不困难,“你看到卖砂器的那里就到了” 县城里,一位饭馆老板热情地介绍说。“不过那里只有两块碑,看不到什么,你去干嘛”?店老板有些不解。即便是身处众多林立的砂器作坊广告牌中,有严道古城遗址几个大字的指示牌仍赫然入目。顺着指示的小路走,右侧是一间小学,前方左侧是两块碑,分别写着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站在碑旁,但见地里三三两两地忙着收割,正是一派秋收景象。唯一的那条“主干道”看来是通往一位农户家中。道旁,一头黄牛正怡然自得地吃草,偶尔懒洋洋地抬起头瞅瞅四周。这样的景象似乎与几千年前有重兵把守、商贸繁华的丝路重镇相去甚远。阳光下,三个小男孩正在碑前嬉戏,对于每天都能看到的两座石碑上的文字,他们似乎兴趣不大。“课间休息和中午休息我们都爱在这里耍”孩子们说。个头高一点的小男生大声地念出了碑上的文字,当被问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啥意思时,孩子们全部摇头。提到古城遗址四个字,他们更是一脸茫然。比起对古城的兴趣,记者手里的数码相机对他们更具吸引力。孩子们大声地笑闹着,童稚的声音在古城遗址的上空飘荡。1970年代,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先后多次对严道古城遗址周围墓葬进行发掘,出土文物十分丰富,特别是战国、秦汉时期,更是异彩纷呈。专家们发现,严道古城的考古发现和城址周围发现的古墓葬群,基本包括了战国时期巴蜀流行的主要墓葬形制。这些出土文物除反映出具有浓烈民族特色的巴蜀文化外,还反映了中原文化、楚文化、石棺葬文化因素的存在。严道古城由主城与子城两部分组成。城址规模虽然不大,但设计合理,结构严谨,布局完整。作为蜀国的边境,这里曾是民族交融地带,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里融合和发展,一旦对遗址发掘,对揭密古老的巴、蜀文化有巨大意义。有史学专家指出,严道古城在秦灭巴、蜀两国之前就已经存在。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徐中舒认为,严道最早是楚人建立的岷山王国。申请发掘地下古城紧挨着严道古城遗址的一段汉代城墙,多年来吸引了无数考古工作者的眼光。站在老黄牛旁,看向路的尽头,这番景象很难与潜意识中的那种雄伟古城墙发生关联。一位赶路的小姑娘指着小路的尽头说:“你要找的城墙就在那里,在竹林那边。”绕过竹林,在杂草掩映中,果然看到一段几米长的泛黄岩石。村民杨先伟(音)告诉记者,他30多年来一直生活在这里。“我们小时候这个墙周围全是种的竹子,墙外是墓地,墙比现在高2倍还多,从右边一直弯到河边,我小时候还去玩过,现在都看不到了。”他说。抚摸着这些古老的岩石,那些绿色的青苔和风化的小洞明显可见,每隔一米多便有一个小洞,竹林旁是一户人家的竹篱笆……从表面上看,这里已经看不出城墙的基本形状。杨先伟回忆自己小时候曾听他的祖父辈们说起过,这道墙内有地道可通向城外,至于实际有没有,现在也没人去证实了。既然经专家考证系汉代城墙,为什么没有碑文加以介绍?严道古城遗址博物馆高俊刚馆长表示,明年他们将请有关专家来设计严道古城遗址保护方案,包括古城墙在内都属于保护对象。为有效保护这段古城墙,也为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他们打算请专家统一进行设计。“明年我们要向国家申请进行古城的地下发掘,还预计在遗址上修建博物馆。”高俊刚说。
文章TAG:乌拉特前旗有什么建筑乌拉特前乌拉特前旗拉特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