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程 > 经验 > 四川省江油方水什么土壤,四川降水多为何土壤肥沃

四川省江油方水什么土壤,四川降水多为何土壤肥沃

来源:整理 时间:2022-12-13 17:47:48 编辑:汇众招标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四川降水多为何土壤肥沃

土壤呈碱性,雨呈酸性,酸碱中和生成水和盐,提供养料。

四川降水多为何土壤肥沃

2,泸州地区的水田主要是什么土壤

江阳区茜草镇位于泸州市江阳区的南部,东邻泰安镇,南接纳溪区的石岭乡和江阳区的兰田镇,西部与泸州城中心隔岸相望,北面与龙马潭区的鱼塘镇和罗汉镇隔江相邻。总体地形走向南高北低,多属浅丘和平坝地,浅丘占65%,平坝占30%,山地占5%。土质以新积土,紫红色土与页岩砂质土壤为主。全镇耕地面积9477亩,其中水田7757亩,土1720亩,人均耕地0.48亩。有水库1座,山坪塘22口,全镇常年能蓄水70万立方米,能实现抗旱保收达2600亩。农作物以水稻,小麦,高粱,红苕,玉米为主。次为豆类,杂粮。水果以桂圆,荔枝,柑橘,藤梨为主。年产量约1242万斤左右。蔬菜产量在1300吨以上。年出栏肥猪已达28000头。2005年全镇粮食总产量达到5021吨。农业总产值实现6570万元。占全镇年国民生产总值(GDP)的50%。

泸州地区的水田主要是什么土壤

3,请问四川的江油适合种植什么中药材或者其他经济作物现有土地

海拔低了一点点,要好是有800米的话可以种植天麻!可惜就是你这海拔不行,但是也可以种植其他的药材,如果你有意可以加我Q373450635谈谈

请问四川的江油适合种植什么中药材或者其他经济作物现有土地

4,四川江油是什么地方

  江油地图  http://www.cncitymap.com/map/images/jiangyou.jpg  江油  市情简介  江油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故乡,一座风景如画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位于成都经济圈北端的一座正在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旅游城市,素有“李白故里,九寨门户,蜀道咽喉,华夏诗城”之称。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江油亲笔题写了“李白故里”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江油市幅员面积2719平方千米,处于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日照总数1367小时,年均降雨量1100毫米,年无霜期280天,年均气温16.2摄氏度。江油市总人口87万,其中城市人口26万。  江油市是四川省首批批准的对外开放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智慧的江油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工业兴市”发展战略的引领下,以开阔的视野,开明的态度、开放的政策和开拓进取的精神,依据丰富的资源,逐步建立起了冶金、能源、机械、建材、化工、纺织、食品等门类为主的工业体系。  江油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境内40余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和科研机构奠定了坚实的工业基础和科研基础。近年来,江油市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0年江油市的市内生产总值67.38亿元,下区内工业总产值66.58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8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41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150元财政收入4.79亿元跨入了中国财政大县百强之列。2002年在中国西部县级最具竞争力的排名达到第六位。  江油不仅物产丰富,而且人文荟萃,山川奇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太白祠、粉竹楼、陇西院,洗墨池、磨针溪、读书台等十多处李白遗迹令人神往;奇丽险峻的窦团山、规模宏大的李白纪念馆、千姿百态的岩溶景观,风光如画的养马峡、涪江六峡以及神秘莫测的道教圣地乾元山等风景名胜,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吸引着大量的海内外游客。  江油市交通便捷,通讯设施完备,矿产资源丰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俱佳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热情好客的的87万江油人民,热忱欢迎海内外游客和各方有志之士来李白故里——江油观光旅游,共谋发展,共创伟业。  江油是省辖县级市,绵阳市代管,位于省北部,人口85.5万,面积2719.3平方公里,辖4街道20镇21乡,市府驻中坝镇。  工业的主导产业有化工、机械、冶金、建材、能源等,名品有高温合金刚、不锈钢、水泥、架空索道设备等。农业的主导产业有玉米、小麦、稻谷、油菜子等,特产有中坝口蘑酱油、江油附片等。有各类学校539所。  宝成铁路,108国道(绵广高速公路),南泸、万阿、中雁公路过境。  年均温16摄氏度,年均降水量1148毫米。涪江、平通河、盘江过境。矿产丰富,有金、大理石、煤、石油、天然气、石灰石、硫铁矿等。  有云岩寺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有李白故里、红军纪念碑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白龙宫、佛爷洞、观雾山、海灯武馆、窦圌山等旅游胜地。著名人物有有王右木、李白、海灯法师。  历史沿革  江油历史悠久,早在北魏正始二年(公元505年)设郡,后改江油县。[东汉]设置的德阳县,以后历经演变,到隋初县境分置阴平、昌隆2县。以后又几经演变,至[南宋]时江油县治迁入县境后,分置江油、彰明2县。相沿至1958年两县合并为江彰县,1959年更名江油县。1988年撤销江油县设江油市。1935年红四方面军驻县时,曾分设过济时、重华、彰明3县和中坝市。1988-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江油市。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江油市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地理概况  【位置】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上游,龙门山脉东南。  【面积】幅员面积2,719km2,耕地面积67万亩。  【人口】总人口85万人,其中城市人口21万人。  【地貌】江油以平坝和丘陵的地貌为主,自然条件优越,农副产品丰富。  【气候】这里气候温和,冬暖春早,夏长秋短,无霜期长,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旅游观光  江油市地跨涪江两岸,是蜀中文化旅馆游胜地。在青莲乡有[唐代]诗人李白的故居,现保存有陇西院、太白祠、衣冠墓、磨针溪、粉竹楼、洗墨池等遗迹。李白纪念馆是1962年纪念李白逝世1200年筹建的。纪念馆三面环水,竹柳成荫,幽雅宁静。主要建筑有太白堂、太白书屋、晓雅斋、怀榭轩、临江仙馆。珍藏文物已有4,000多件,有李白的稀世墨宝,记载诗人青少年时代在青莲的两座宋碑,以及李白塑像、匡山太白像、碑刻等,还有桃花潭、洗墨池、大石狮以及建于[明代]的雷鸣堰等文物古迹。与纪念馆隔河相望有太白公园,园内展布楼亭阁榭,林木丰茂,环境优雅。  此外,城附近还有佛爷洞、金光洞等名胜。江油同时也是剑门蜀道旅游线上的一个重要风景区。境内省级旅游景点窦圌山,三峰耸立,峰势奇特,修建于[宋代]淳熙年间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飞天藏”现完整保存在窦圌山岩内。川西北最大的喀斯特溶洞佛爷洞、观雾山、天宝山、乾元山,白龙宫等30多处旅游景点多姿多采。江油还有丰富的人文景点。[唐代]诗人李白留下珍贵遗篇,中国武林奇人海灯法师的四大绝技震惊中外,举重冠军刘寿斌,发明家张开逊等都从这里走向世界。  经济发展  连续走了5年低谷的江油经济,如今在开放发展中又兴旺发达起来。2001年全市GDP达到81.7亿元,财政总收入5.95亿元,分别比最低谷的1997年增长48.5%和38%;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分别达到6370元和2498元,分别增长56%和24.9%。  江油市昔日曾因长钢的带动成为全省的“十强县”。1996年以后,随着长钢的大幅下滑亏损,江油市被甩在了“十强县”之外的第18位,连续两年财政赤字过亿元。逆境中,江油市委市政府一班人带领全市人民清醒反思,励精图治,奋力追赶,短短几年,终于又走出一片开放发展的艳阳天。2001年在全省县级经济综合评比中,江油市跨入了全省类区先进县行列。  【交通】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鸡)成(都)铁路复线纵贯全境114km,境内有大小火车站14个,居全国之最,铁路运输条件十分优越;绵阳至江油高等级公路和在建的绵广高速公路、中(坝)雁(门)公路、中(坝)武(都)公路等构成江油公路主干网络,驱车经成绵高速公路及绵江公路到达江油仅需1个半小时左右;从江油至绵阳驱车30分钟即至,距江油市区仅40余km路程的绵阳南郊机场已开通上海、北京、广州等8个主要城市航线,更为江油走向世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江油市工业开发区内有2个火车站(其中正在修建之中的江油火车中心新站建成后将成为全国县级市中最大的火车站),绵(阳)江(油)高等级公路紧临工业开发区并横穿其中,形成了独特的交通优势。此外,正在修建之中的108国道-绵(阳)广(元)高速公路,通车后将更加方便到江油工业开发区的投资者。经过几年的发展,江油工业开发区内已形成纵横15km的标准化水泥道路,实现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环网。  【矿产资源】江油市工业开发区具有良好的能源、建材、天然气等为发展工业可利用的资源优势,其中探明的矿产资源有14种。江油是四川重要的天然气生产基地,年产天然气7亿m3。  【水资源】水资源丰富,区内涪江河年水流量48亿m3,平通河年流量7亿立米,自产水量18亿m3,地下水总量3.9亿m3,可开发的水资源总量18.76亿m3。同时,江油还被誉为中国水泥之乡,以全亚洲第三大水泥生产基地-四川双马水泥(集团)公司为龙头的水泥生产企业形成了江油在全国独特的建材资源优势,四川双马水泥(集团)公司距江油工业开发区仅45km。  【植物资源】江油市工业开发区还是全国商品粮食生产基地,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同时,蔬菜、水果等亦是开发区的优势所在,其中具有当今世界食品之父美誉能防癌的蘑芋生产业也极为丰富,闻名中外的附子,川乌,杜仲等名贵中药材在建区前已有百年的生产出口贸易历史。  其它  2002-02-01日,在刚结束的绵阳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李白故里——江油市的人大代表蔡擎元、王慧清吁请将江油市更名为李白市,以抢占旅游资源制高点。“李白已成为吉尔吉斯斯坦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开采对象。”一则来自《参考消息》的报道让江油人坐不住了。李白系江油绝无仅有的历史人文资源,面对国内外对这一资源的争相开发。  李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文化名人。尽管学术界关于李白出生地仍存争议,一说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一说出生于江油市青莲乡,但吉尔吉斯斯坦早已开始了对这一人文富矿的开采,打李白牌是一大旅游策略。  李白在四川生活了24年,留下了丰富的人文遗迹,开发利用已是刻不容缓。人文学者认为,李白诗歌爱好者遍布全球,仅将江油更名为李白市还远远不够,而应站在传播中国文化的高度,整合这一资源,使之成为四川旅游业的一张世界级名片。

5,请问什么是水泥土

水泥土:采用注浆法、深层搅拌法、高压旋喷法水泥浆液同土体拌和所形成的固结体的统称。我的回答是否让你满意?如果满意的话,请采纳我的答案吧,不要辜负我的苦心哦。
水泥跟土搅拌

6,四川盆地是什么耕地类型

  中国四川省东部的紫砂岩盆地。四周山地环绕,西为龙门山、邛崃山,北为大巴山,东为巫山,南为大娄山,面积18万平方公里。盆地海拔多在500公尺以下,南部长江沿岸降到230公尺左右。盆地西部为成都平原,地势低平,由岷江、沱江挟带的泥沙冲积而成,土质肥沃,西北部灌县建有都江堰水利工程,农业发达,是四川盆地的重要粮仓。盆地东部有许多东北、西南走向的低山丘陵,华蓥山最高海拔1,800公尺,为盆地的最高点。盆地中部为方山丘陵,占总面积的62%,主要由紫红色砂岩、页岩组成。岩性疏松,其风化物富含磷钾,自然肥力较高,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和经济林木。  四川盆地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盆周山地海拔多在1000米~3000米之间;盆底地势低矮,海拔200米~7 50米 ,是中国地势划分的第二级阶梯上相对凹下的部分;因为地表广泛出露侏罗纪至白垩纪的红 色岩系,又称为红色盆地。西部是大幅隆起、地域辽阔的高原和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 ,属中国地势划分的第二级阶梯。  四川盆地位于亚热带,北有秦岭、大巴山阻挡寒潮侵袭,冬季温和,少见冰雪,最冷月平均温度较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高出2~4℃,春季亦早来一个月,利于冬小麦、油菜、蚕豆等越冬作物和亚热带多年生植物生长。夏季长约5个月,年降水量约1,000公厘,对水稻生长有利。南部长江河谷地带温度条件更好,无霜期320~365天,有利于甜橙、甘蔗、双季稻的栽培。泸州、合江一带更产龙眼、荔枝等南亚热带水果。盆地历来以农产丰饶著称,被誉为「天府之国」。盆地内还蕴藏煤、石油、天然气以及盐、磷灰石、硫磺等矿产,已发展为中国西南部重要工业基地。旧时对外交通不便,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今已修建成渝、宝成、成昆、川黔、襄渝等铁路,整治长江航道,开辟成都、重庆飞往全国各主要城市的航空线,交通形势有了根本的改变。成都、重庆是重要经济和交通中心。  四川盆地在四川省东部,西面是青藏高原,南面有云贵高原,东面是巫山,北面有大巴山,面积10多万平方千米,是我国典型的盆地。盆地内部丘陵,低山很多,海拔多在500米左右,其北纳岷江,沱江,嘉陵江等支流,南纳乌江。四川盆地在形成的过程中,周围山地,高原的细沙和泥土被流水冲积到盆底,含铁,磷,钾的物质经过氧化,变成紫红色,所以四川盆地又被称“紫色盆地”。四川盆地的土壤多为紫色土,富含磷,钾等养分,这里气候暖和,利于亚热带作物生长,是我国古代重要农耕地区,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旅游胜地  四川盆地里有重要的省会城市成都,西南最大的工业重镇重庆,钢铁新城攀枝花,及其它地区中心城市:自贡,内江,泸州等。名胜有成都的都江堰,道教青城山,佛教名山峨眉山,三峡,川北剑门蜀道,大足石刻,乐山,金佛山等。  [编辑本段]地形概貌  四川盆地由连结的山脉环绕而成,面积约16万平方千米。四川盆地聚居着四川、重庆的绝大部分人口,是中国和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也是巴蜀文化的摇篮。号称“天府之国”。蜀相诸葛亮曾赞其为「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李白曾有诗为证,“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巴蜀地区也是中华华夏文明的的一部份。  中国著名红层盆地,中国各大盆地中形态最典型、纬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长江上游,海拔500米左右,长江把它和东海一脉相连,它是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积26万余平方公里,占四川省面积的46%。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地,北靠秦岭山地与黄土高原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这里的岩石,主要由紫红色砂岩和页岩组成。这两种岩石极易风化发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营养元素,是我国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四川盆地是全国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向有“紫色盆地”的美称。  四川盆地底部地区  四川盆地底部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按其地理差异,又可分为盆西平原、盆中丘陵和盆东平行岭谷三部分。  (1)在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的盆西平原,系断裂下陷由河流冲积而成,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为我国西南最大的平原,因成都位于平原之中,故称成都平原。成都平原海拔450米~750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表平坦,相对高差一般不超过20米~50米,它由氓江、沱江、涪江、青衣江等八条河流冲积联缀而成,土壤肥沃,河渠稠密,有著名的都江堰自流灌溉,素有"天府"之称。  (2)在龙泉山和华莹山之间的盆中丘陵,地势低矮,海拔大多在300米~500米之间,相对高差50米~150米,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岩层近于水平,在流水的长期侵蚀切割作用下,形成台阶状的方山丘陵,南部多浅丘,北部多深丘。丘陵地表软硬相间的紫红色砂、页岩极易风化为紫色土,富含磷钾,自然肥力较高,宜种性广,是全省粮食、经济作物主产区。  (3)华蓥山以东为盆东平行岭谷区,由多条近东北西南走向的条状背斜山地与向斜宽谷组成,山地陡而窄,高700米-1000米,其中,华蓥山高1704米,为盆地底部最高峰。山地顶部的石灰岩被雨水溶蚀后,常成凹槽,故山地大多具有"一山二岭一槽"或"一山三岭二槽"的特色。山岭间的谷地宽而缓,海拔300米~500米,其间丘陵、平坝交错分布,是平行岭谷区工农业生产主要地区。  四川盆地边缘山地区  四川盆地边缘山地区属强烈上升的褶皱带。地貌显著特征是,海拔高,过渡性明显,均为一系列中山和低山所围绕。盆地北缘米仓山、大巴山近东西走向,是著名的秦巴山地南翼部分,海拔一般在1500米~2200米之间,山势雄伟,山坡陡峭,沟谷深切,相对高差可达500米~1000米;南缘大娄山属气势磅礴的云贵高原之一部分;西缘有龙门山、邛崃山、峨眉山,山脊海拔都在1500米至~3000米以上,相对高差可达1000米,峨眉山顶峰高3099米,与附近的平原相对高差达2650米,山势巍峨秀丽,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编辑本段]地形特征  四川盆地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省东部,四周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脉和高原所环绕,北面是大巴山、米仓山、龙门山,西面是青藏高原边缘的邛崃山、大凉山,南面是大娄山,东面是巫山。无论从构造还是人地貌上看,四川盆地都是一个典型的盆地。它从震旦纪以来就是地壳比较稳定的大型拗陷区。晚三迭纪的印支运动中成为一个内陆湖盆,但范围要比今日的四川盆地大得多,中生代堆积了厚达3000~4000米的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因此人们又称它为“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中生代末期的四川运动使盆地周围褶皱成山,中间相对下陷,四川盆地的轮廓基本形成,并使盆地内部地层也发生大规模的变形。东部出现一组北东向的褶皱,称盆东褶皱带;中部形成穹窿构造,称盆中穹窿带;西部表现为沉陷,成为盆地沉陷带,这为今天盆地的三个地貌区奠定了基础。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周围山地再次上升,盆地再次相对下陷,成都一带下陷更深。同时,长江切穿巫山,滚滚东流,完成了统一的长江水系,使内流盆地转变为外流盆地。  四川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积10万多平方千米。盆地内部丘陵、平原交错,地势北高南低。由于地表形态的不同,以华蓥山、龙泉山为界,可分为三部分:①华蓥山以东为大致平行的川东岭谷,由东北—西南走向的许多条状山体组成,海拔一般在700~800米,谷地中多低丘与平坝,海拔200~500米,是川东农业和人口集中的地方。②华蓥山和龙泉山之间为方山丘陵。区内由于紫红色砂页岩倾角平缓,受切割后形成大片方山式丘陵。海拔350~450米,相对高度几十米。当地劳动人民利用方山山丘土层深厚的特点,把梯田一直修到山顶。③龙泉山以西为平原。称为川西平原或成都平原,面积6000多平方千米,是四川盆地最大的平原,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海拔约600米。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平原得以自流灌溉,加以气候温暖,土壤肥沃,开发较早,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编辑本段]地质地貌  四川盆地属扬子准地台四川台坳。古生代时相对隆起,缺乏泥盆系和石炭系。印支运动转换为大型拗陷,晚燕山运动,特别是喜马拉雅运动后发生褶皱隆起。盆地的格局主要受北东—南西向及北西向两条构造线控制,构成了典型的菱形盆地,广元、雅安、叙永、云阳为菱形的四顶点,东西两边稍长,为380~430公里,南北两边略短,为310~330公里。以上菱形四顶点的连线与盆地内650~750米的等高线大体相当,盆地底部与边缘山地也以此为分界。四川盆地在距今1.4亿年以前,还是内陆湖盆。至距今6.6千万年时,盆地边缘山地迅速隆升,长江中上游水系开始沟通。盆地内湖水东泻奠定了现今之地貌形态。  盆地边缘多低山和中山,山势陡峻,发源盆地边缘山地的河流大多为“V”型谷,岭谷高差都逾500~1 000米,地表崎岖,故历史上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山脊海拔大多在2000~3000米,西北部与西部可超过3000~4000米,如龙门山4984米,峨眉山3099米,小相岭4 791米。地表广泛出露古生代及其以前的石灰岩,其次为板岩、片岩、结晶灰岩、石英岩、砂泥岩和砾岩,局部有花岗岩和玄武岩。石灰岩分布区可见石林、溶洞、暗河、槽谷等喀斯特地貌,盆地南缘兴文县素有“石林洞乡”之称(见兴文石林)。巫山十二峰和金佛山等名山主要也由石灰岩发育而成。由石灰岩、玄武岩、花岗岩等组成的峨眉山及由砂泥岩、砾岩组成的青城山,素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称,为中国著名游览胜地。  盆地底部海拔多数在250~700米,地势东南倾,盆地内各河流均由边缘山地汇聚盆地底部的长江干流,形成向心状水系。地表为大面积的中生代紫红色砂岩与泥岩所覆盖,故称“红层盆地”,是中国中生代陆相红层分布最集中地区。四川盆地为丘陵性盆地,底部以丘陵为主,次为低山和平原。  [编辑本段]气候类型  四川盆地地形闭塞,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最冷月均温5~8℃,较同纬度的上海、武汉及纬度偏南的贵阳高2~4℃。极端最低温-6~-2℃。霜雪少见,年无霜期长280~350天,位于长江河谷中的长宁全年无霜。  盆地各地夏季始于5月底,夏长4~5个多月,最热月气温高达25~29℃,长江河谷近30℃,盆地东南部极端最高温往往超过40℃,重庆、彭水曾出现44℃,故重庆亦为长江流域的三大“火炉”之一。盛夏连晴高温天气又造成盆地东南部严重的夏伏旱。  各地年均温16~18℃。10℃以上活动积温4500~6000℃,持续期8~9个月,属中亚热带。东南部的长江河谷超过6000℃,如綦江超过6100℃,相当于中国南岭以南的南亚热带气候。盆地气温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盆底高而边缘低,等温线分布呈现同心圆状。盆地边缘山地气温具有垂直分布特点,如峨眉山、金佛山海拔升高百米,气温递减0.55℃和0.61℃。峨眉山顶年均温仅3℃,10℃以上活动积温586℃,气候上相当于寒温带和亚寒带。  四川盆地年降水量1000~1 300毫米,盆地边缘山地降水十分充沛,如乐山和雅安间的西缘山地年降水量为1 500~1800毫米,为中国突出的多雨区,有“华西雨屏”之称。但冬干、春旱、夏涝、秋绵雨,年内分配不均,70~75%的雨量集中于6~10月。最大日降水量可达300~500毫米。“巴山夜雨”自古闻名,夜雨占总雨量的60~70%以上。盆地区雾大湿重,云低阴天多。峨眉山、金佛山是中国雾日最多地区,年相对湿度之高也为中国之冠。盆地年日照仅900~1300小时,年太阳辐射量为370~420千焦耳/平方厘米,均为中国最低值,故有“蜀犬吠日”之说。  [编辑本段]生物资源  四川盆地中植物近万种,古老而特有种之多为中国其他地区所不及。在盆地边缘山地及盆东平行岭谷尚可见水杉、银杉、鹅掌楸、檫木、三尖杉、珙桐、水青树、连香树、领春木、金钱槭、蜡梅、杜仲、红豆杉、钟萼木、福建柏、穗花杉、崖柏、木瓜红等珍稀孑遗植物与特有种。在湿热河谷可见桫椤、小羽桫椤、乌毛蕨、华南紫萁、里白等古热带孑遗植物。已在金佛山和缙云山分别设立了自然保护区。盆地东南缘的酉阳还有世界上最高大的白花泡桐,最高者达44米。  四川盆地的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代表树种有栲树、峨眉栲、刺果米槠、青冈、曼青冈、包石栎、华木荷、大包木荷、四川大头茶、桢楠、润楠等,海拔一般在1600~1 800米以下。其次有马尾松、杉木、柏木组成 的亚热带针叶林及竹林。边缘山地从下而上是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寒温带山地针叶林,局部有亚高山灌丛草甸。  四川盆地是中国动物种类最多、最齐全的地区之一。据统计,除鱼类外,盆地底部共有动物417种,盆地西缘、北缘和南缘山地分别为487种、317种与288种,其中经济动物均占一半以上。盆地西缘山地是中国特有而古老动物保存最好、最集中的地区,属于一类保护动物的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灰金丝猴、白唇鹿等。还有珍贵特有动物小熊猫、雪豹、鬣羚、短尾猴、猕猴、毛冠鹿、水獭及鸳鸯、血雉、红腹角雉、绿尾虹雉、白腹锦鸡、红腹锦鸡等。  盆地西缘的平武、青川、北川、宝兴、天全、洪雅、马边等地,均为中国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已设立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喇叭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7处大熊猫、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酉阳、马边、平武、青川等盆地边缘山地溪沟中的大鲵及长江、金沙江中的中华鲟、白鲟也为四川所特有,均属国家保护动物。  [编辑本段]经济概况  盆地有煤、铁、天然气、石油、盐、芒硝、石膏、磷、铝、硫及铜、锰、金、石墨、汞等矿产,其中天然气、芒硝为中国之冠,并有中国重要的锶矿。川中盐岩矿储量达2~3亿吨。盆地区水力资源蕴藏量近0.5亿千瓦。工业集中,主要工业城市有成都、重庆、绵阳、自贡、宜宾、内江、南充、泸州等市。  盆地为中国著名农业区。盆地分布的紫色土面积达14万平方公里,具中性或中性偏碱,富含磷、钾等矿物养分,质地适中,有较好的透水、通气性。早在西汉时期,即开垦种植。  盆地区的土地利用率高达30~40%以上,是中国最大的水稻、油菜籽产区。蚕桑、柑橘、油桐、白蜡、五棓子、银耳、黄连等产量均居中国第一。  [编辑本段]地理分区  四川盆地可明显分为边缘山地和盆地底部两大部分,其面积分别为10万和16万平方公里。边缘山地多中山和低山。景观各要素过渡性明显,如动植物组成上分别渗透了华中区、西南区、青藏高原区和华北区的成分。边缘山地区从下而上一般具有2~5个垂直自然分带。边缘山地是四川多种经济林木和用材林基地。农业上水土流失严重。  盆地底部多丘陵、低山和平原。地表组成物质新而单一,多砂泥岩与第四纪沉积物。气候上属中亚热带,热量远比边缘山地为高,但降水量不及边缘山地。植被为人工的次生林木所代替,覆被率低,耕地连片,夏伏旱和洪涝是这一地区最大灾害。盆地底部又可分为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和川东平行岭谷三部分,三者以龙泉山和华蓥山为界。  [编辑本段]盆地形成  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的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第一次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3.7亿多年的志留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其余地区上升为陆。2.7亿年前的石炭纪末,发生范围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为海洋占据。二叠纪时海陆交替,形成重庆附近的南酮、松藻、天府等煤矿。二叠纪末,盆地西部岩浆喷出,峨眉山小金顶及清音阁一带的玄武岩就在这时生成。  距今1.9亿年的三叠纪,“印支运动”使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逐渐上升成陆,由海盆转为湖盆。当时湖水几乎占据现今四川盆地的全境,称为“巴蜀湖”,从此结束了海浸的历史。在中生代漫长的1亿多年里,盆地气候温暖湿润,到处生长蕨类、苏铁和裸子植物,是又一个成煤期,永荣煤矿即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时形成。东起长寿、垫江,西到江油、邛崃,北抵大巴山麓,南到贵州赤水,还是天然气富集区。这一时期爬行动物恐龙称霸一时。1957年在合州发现的“合州马门溪龙”身长22米,高3.5米,是我国亚洲最大和最完整的恐龙化石。  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发生又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盆地四周山地继续隆起,同时产生不少大断层,如西部的龙门山大断层和东部的华莹山大断层,把盆地分为三部分。巴蜀湖缩小为仅有2万平方公里的蜀湖。封闭的盆地地形及急剧缩小的水面,使气候逐渐变得干热,沉积物由海相、海陆交替相变为陆相,大量风化、侵蚀、剥蚀的物质在盆地堆积了数千米厚,形成红色和紫红色的砂、泥、页岩。裸子植物不断衰退,恐龙灭绝了。内陆湖泊在干燥条件下,经强烈蒸发,浓度增大,盐分不断积累,形成盐湖,后来泥沙掩埋而保存于地层之中,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岩层,自贡一带是著名的井盐产地。  2000多万年前的新第三纪,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距今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地壳再次发生构造运动。巫山两侧水系溯源侵蚀,共同切穿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盆地之水纳入长江水系。从而,四川盆地由内流盆地变为外流陆盆,由封闭的内流区变为外流区,由以堆积为主变为侵蚀为主,经历了海盆——湖盆——陆盆的沧桑之变。  第四纪是冰川广布的时代,盆地西北山地发育大量冰川。冰川消融后,大量沉积物由岷江、沱江等携带,堆积在西部的凹陷区,即以前的蜀湖之中,最终形成了成都平原。  四川盆地地貌丰富平原7%,丘陵52%,低山41%。  [编辑本段]天府之国  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是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成都平原成了中国历史上农业和手工业都十分发达的地区,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故称“天府”。四川盆地周围都是崇山峻岭,交通闭塞,古称“四塞之国”,在冷兵器时代,它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因而避免了历史上很多次战争的破坏,得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这就有利于她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上许多有眼光的战略家,如张良、诸葛亮等都把四川当作可以立国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关中发生战乱时,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逃到四川成都避乱,当时的成都,在他们的眼里正是一片笙歌宴舞之地,当时就被称为“天府之国”了。那么,“天府之国”的名称到底是怎么得来的?据考证,“天府”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本是一种官名,是专门保管国家珍宝、库藏的一种官吏,后人用以来比喻自然条件优越,形势险固,特产富饶的地方。历史上最早称四川为“天府”出自诸葛亮的《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汉代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晋代著名史学家常璩在所著《华阳国志》中称:“蜀沃野千里,号称“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天府之国”在历代文人学者笔下逐渐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词。

7,江油在 那里

四川的绵阳
浙江那边吧
四川
李白的故里位于江油市青莲镇(即李白故里风景名胜区),它地处绵阳城区与江油两城市之间,距江油市区15公里.绵阳市区23公里,108国道(绵阳--广元高速公路入口)10公里.该风景区规划控制范围23平方公里.其中心景区控制面积约8平方公里,1998年被四川省政府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青莲左有濂水环绕,右有涪江环抱,这里山水灵秀,仙气飘渺,在唐代就是古绵州的重要城镇、直至清代,这里仍是水运发达的商贸重镇.   1994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青莲不仅因为哺育造就了旷世奇才李白而且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现今世界上反映李白文化最完整的地方,   而且因其独特的风光便利的交通而成为绵阳市近期重点打造的三个旅游精品之一,如绵阳--李白故里--猿王洞--报恩寺--白马山寨--王朗--九寨、黄龙”民族风情生态旅游线上的重要景区.   景区内太白祠、陇西院、粉竹楼、明贤词、月圆墓、洗墨地、磨针溪等历史悠久的文物景点可以让你追寻诗人的遗迹,了解李白出生、成长的故事.隔着一千多年的风雨体会   诗人当初辞亲远游、仗剑去国的冲天壮志:漫坡古渡,红岩夜雨等遗址的动人传说又会令你产生无尽遐想,让你留恋往返新近开发的太白碑林作为绵阳五大旅游项目、四川省首批100个旅游招商推荐项目之一,则更是让人心潮涌动,整个碑林以海内外历代书画名家创作的李白诗歌作品为内容,采用现代与传统设计相结合的风格,倚山而建,构思新颖,气势恢宏,向游人展示优美的园林胜景,精湛的书法艺术和高超的石雕石石刻艺术,是一座宏扬李白文化主题的艺术园林,目前首期工程已对外接待游客。   “古今尊国土,中外仰诗仙”。一千三百年前,李白饱吸家乡灵气,仗剑远游,却再也没有回   过故乡,如今青莲已成为旅游景区,引无数中外游入侵着李白的乡愁,徜徉在陇西院的明日下,吟诵太白碑林的神奇诗篇…我们相信“李白故里必将成为全球文化人一处心灵的家园,游览李白故里将成为文化品位的象征。
江油市位於四川省西北部,为古蜀道的重要通道,三国时期蜀汉重镇之一。山奇水异,古迹众多,被赞誉为“剑门蜀道上的明珠”。古江油关号称川西北的咽喉,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末期,魏将邓艾曾率精兵三千,绕过剑门关,偷渡阴平。蜀汉江油守将马逸开城降敌后,邓艾挥兵直取成都灭蜀。 江油地理区位得天独厚。北上可到剑门雄关,东去可往梓潼大庙,西行可至大禹故里,南下可寻古绵州风貌。从江油往九寨沟、黄龙,朝发夕至,被誉为九寨、黄龙门户。

8,四川土壤有什么优越性

四川土壤的形成,从纬度来看,属于亚热带气候。地带性土壤为亚热常绿阔叶林下形成的红壤和黄壤。但因省境东部是盆地,西南是山地河谷,西部是高山高原,这种地貌上的差异,使省内的水热状况发生重新分配,导致并影响着四川气候、植被和土壤的地域性分异;因而出现以下各种不同的土类:在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主要为黄壤;在川西南山地河谷主要为红壤;在川西北(南)高山高原森林与草甸及草甸草原下主要为暗棕壤、山地草甸土和高山草甸土。再从山体高度来看,在盆地边缘山地的垂直温暖带、温带的生物、气候条件影响下发育着黄棕壤、棕壤或暗棕壤,而在西北高山高原的对应位置上则是褐土和棕壤。 由此可见,因地貌差异而造成的区域性水、热状况的变化,是引起四川省境内土壤区域和垂直带谱出现明显分异的最重要原因。为此,可将全省划分为以下三个地带,即:四川省东部盆地湿润森林土壤地带;四川省西南山地河谷森林土壤地带;和川西北高山高原半湿润半干旱森林于草甸草原土壤地带。 四川省东部盆地湿润森林土壤地带:本土壤地带包括整个四川盆地及其边缘山地,在东南太平洋湿润气候条件和常绿阔叶林或次生松杉林影响下,从盆地到盆周山地,形成一系列反映湿润生物气候特征的森林土壤组合。 1.四川盆地内土壤的形成与分布:盆地内丘陵连绵,地表出露的主要是侏罗系、白垩系紫色砂泥岩,分布于盆地70余县,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除西南部及南部的白垩系灌口组和夹关组的部分母质属酸性反应外,其余绝大部分均具有中性和微碱性反应,并含有较多的盐基物质和矿质养分,由于长期耕作,自然的生物气候的成土作用早已中断,从目前肥力水平及发育状况来看,应属于一种特殊的棕壤类型,习惯上把紫色土叫做紫棕壤,耕作熟化后成为紫泥土,是省内主要的农业土壤。 省内绝大部分中性和微碱性反映的紫色砂泥岩,大体以仁寿、资阳、大足、南充、岳池、平昌、宣汉一线,此线以北主要是白垩系城墙岩群,侏罗系蓬莱镇组和遂宁组石灰性砂泥岩,形成钙质紫色土,田、土比大约为三比七,是省内棉花的集中产地。涪江、沱江和嘉陵江沿岸,还零星分布着古阶地沉积物,其中许多沉积物在长期地质过程中,经复钙作用形成富含石灰砂姜的姜石黄泥。该线东南主要由含石灰物质较少的侏罗系沙溪庙组和自流井组紫色沙泥岩组成,形成中性紫色土,田、土比约为六比四到七比三,是省内稻、麦等粮食作物的重要产区。在沿江河两岸,也零星分布着古阶地沉积物,多形成酸性黄泥。在古阶地以下的新阶地,发育着灰棕潮土。 在盆地东部的渠河和长江之间,为一组北东-南西走向的平行岭谷,由背斜轴部构成海拔500-1,000米的低山,山上多是三迭系须家河组厚砂岩和二迭、三迭系石灰岩,在原生和次生常绿、落叶和针叶林下发育着黄壤,经开垦、种植和耕作熟化成为黄泥土。 盆地西部,东以龙泉山为界,是著名的川西平原,集中分布着1.8万平方公里的灰色潮土(其中有大量紫色潮土和黄色潮土)。其北段由岷江、沱江洪积冲积扇联缀而成,南段为岷江、青衣江和大度河冲积而成。其中平原与丘陵阶地交错分布。丘陵阶地主要是第四系黄色粘土物质(包括雅安砾石层及其再积物和成都粘土),也有这些黄色粘土层被剥蚀后出露地表的紫色岩层。但总的看来,是以白垩系嘉定统岩层为主。 川西平原的灰色潮土(包括少数紫色潮土)多辟为稻田,形成水旱两作的水稻土。在第四系黄色粘土母质上,发育成名类黄壤,也有较大面积的稻田。其中再积台地的黄色粘土,在潜水的作用下,形成大片白鳝泥田。在眉山、丹棱、蒲江、名山、邛崃一带由雅安砾石层构成的阶地,还保存着过去湿热条件下形成的老冲积红色土层,与现代气候条件发育的黄壤构成复区。 2.盆周山地土壤的形成与分布:盆周山地位于四川盆地的四周,包括川东南娄山北麓、巫山西坡、大巴山和米仓山南坡、摩天岭南坡、九顶山和夹金山的东坡、大相邻北坡和大凉山东坡。热量随高度递减,湿度则在一定范围内随高度增大,土壤分布也因之具有垂直分带的特征,即自下而上依次有: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棕色针叶林土。在各个具体地段,虽属同一个气候带,但因雨量不同,又可以产生不同的垂直带谱结构。 在盆周东南山地,山体中部为黄棕壤,而盆周西缘山地,由于处于青藏高原东缘的迎风坡,为四川省多雨山区,特别是在山体中上部,降雨量可达1,500-2,500毫米,由于经常处于云雾之中,在针、阔叶混交林下,即有利于腐植质的积累,产生腐植质黄壤,也有利于土壤淋溶和粘化,故在更冷湿条件下产生黄棕壤。这样的垂直带谱与盆东南的结构相比,除基带外,都不相同。不仅如此,即使垂直结构相同,但由于水热条件差异,也可引起土壤带的幅度和位置的变化,如黄壤,在盆周东南出现在600-1,700米之间的地区,而在大巴山南坡则出现在700-1,500米之间,与前者比较,下限高了100米,上限低了200米。
没什么有时 可能就是水分多1点
文章TAG:四川省江油方水什么土壤四川四川省江油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