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设备 > 知识 > 生态调蓄带是什么意思,生态带对保护环境的意义

生态调蓄带是什么意思,生态带对保护环境的意义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3-17 11:45:19 编辑:汇众招标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生态带对保护环境的意义

平衡问题,生物链的每一环都很重要
详情请看人教八年级下册生物课本

生态带对保护环境的意义

2,锦江生态带是什么意思是政府投资项目

锦江生态带起于华牧路,止于成昆铁路货运外绕线进展:还有四成的工程需要建设,明年6月完工。生态带贯穿天府大道,与天府打到交汇处建设欧洲中心、软件园,有花漾锦江,菁蓉国际。还有学校,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都相当好,如果不是政府支持,不会也没有开发商么没有这门生意。
入园时间为8:45~17:00, 门票价格:40元门票附赠2个项目(合作项目除外);70元联票自选6个项目(已含门票;合作项目除外)。 锦江乐园地处上海市西南部日趋繁荣的梅陇地区——虹梅路201号。

锦江生态带是什么意思是政府投资项目

3,调蓄器是什么意思

调蓄器是蓄能器的一种,属于可调节式的蓄能器,一般作为调节机构的蓄能装置。
调蓄器也就是调节水资源。调蓄池可把雨水径流的高峰流量暂存其内,待最大流量下降后再从调蓄池中将雨水慢慢地排出,既能规避雨水洪峰,实现雨水循环利用,又能避免初期雨水对承受水体的污染,还能对排水区域间的排水调度起到积极作用。调蓄池建设是滇池流域污水全面收集处理的重要措施,是昆明市在滇池保护治理中借鉴国外经验的创新之举。
这个是调节储蓄流量的仪器
从名称来看,应该是水处理前的构筑物,叫预沉池,把水中的能沉降的泥沙先自然沉降,利于后续处理。同时该池做的较大,有调蓄水量的作用。

调蓄器是什么意思

4,流域调蓄作用的实质是什么

流域调蓄作用的实质是水流汇集时间的不同。流域调蓄作用是指在流域汇流过程中,随着洪水的涨落所呈现出的流域蓄水量增加与减少的现象。造成流域调蓄作用的物理原因有两点:(1)降水并非从一个地点注入流域。(2)实际上由于流域各处水力条件(如糙率、坡度、......)不同,流域各处水质点的速度与将不同。换言之,流域上的流速分布是不均匀的。
湖泊水与河流水可以互补,河流水域地下水也可以互补。江河中下游地区的湖泊对河流径流量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你所说的“调蓄”就是调节作用。例如夏季我国长江流域普降大雨,长江水位大幅度上升,有可能发生洪水灾害。但是长江中下游的两个大湖泊就能够起到调蓄洪水的作用。长江大量的水注入这两大湖,长江的水位就不可能上升太高。
湖泊水与河流水可以互补,河流水域地下水也可以互补。江河中下游地区的湖泊对河流径流量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你所说的“调蓄”就是调节作用。例如夏季我国长江流域普降大雨,长江水位大幅度上升,有可能发生洪水灾害。但是长江中下游的两个大湖泊就能够起到调蓄洪水的作用。长江大量的水注入这两大湖,长江的水位就不可能上升太高。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5,什么是调蓄洪水

湿地的作用吧?比如有一个湖,在丰水期他能储水,就是雨量大、上游流下来的水多的时候,它能够储存一定水,不至于使这部分水直接流到下游,以至于单位时间内水流量过大造成洪灾。枯水期能够防水,在雨量小、上游流下来的水少的时候,能够释放一定的水,以至于下游河道不会干涸,不会干旱。 调蓄洪水就是指丰水期储水、枯水期放水的功能。 我认为,实际上他起缓冲作用,使下游水量保证基本均匀。
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在时空上可分配不均的降水,通过湿地的吞吐调节,避免水旱灾害。七里海湿地是天津滨海平原重要的蓄滞洪区,安全蓄洪深度3.5-4m。 沼泽湿地具有湿润气候、净化环境的功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部分发育在负地貌类型中,长期积水,生长了茂密的植物,其下根茎交织,残体堆积。潜育沼泽一般也有几十厘米的草根层。草根层疏松多孔,具有很强的持水能力,它能保持大于本身绝对干重3~15 倍的水量。不仅能储蓄大量水分,还能通过植物蒸腾和水分蒸发,把水分源源不断地送回大气中,从而增加了空气湿度,调节降水,在水的自然循环中起着良好的作用。据实验研究,一公顷的沼泽在生长季节可蒸发掉7415吨水分,可见其调节气候的巨大功能。

6,我国优先监测的生态项目有哪些这些项目的内容对保护人类生存环境

优先监测指标体系必须满足对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能力进行评价的最大的要求。优先监测指标的确定原则是:当前受外力影响最大、可能改变最快的指标;反映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能力的关键性指标;有综合代表意义的指标。  应当看到,我国当前的生态监测主要限于污染性生态监测,现有监测能力、技术与设备水平有限,生态监测评价经验不多,对生态系统规律认识不够,因此确定当前优先监测指标必须从实际出发,属于污染的生态指标仍为当前优先监测指标。同时,由于经济发展过快对生态环境形成压力影响的指标的监测,在当前亦显得十分迫切,需尽快列入优先监测指标。我们高兴地看到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相适应,一些地区已经将环境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结合起来考虑,生态环境监测有直接服务于生产的趋势。  下列指标在我国当前开展生态监测时可列入优先监测的指标体系中:全球气候变暖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或植物区系位移的监测;珍惜濒危动植物物种的分布及其栖息地的监测;水土流失面积及其时空分布和环境影响的监测;沙漠化面积及其时空分布和环境影响的监测;草原沙化退化面积及其时空分布和环境影响监测;生态脆弱带面积及其时空分布和环境影响的监测;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原、农田和荒漠等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监测;水体污染对水体生态系统包括湖泊、水库、河流和海洋等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监测;主要污染物(农药、化肥、有机物、重金属)在土壤—植物—水体中的迁移和转化的监测;水土流失、沙漠化及草原退化地优化治理模式的生态平衡的监测;各生态系统中为量气体的释放通量与吸收的监测等。  党的十七大重申,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全面小康社会。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匮乏,如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生态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从我国国情实际出发,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和有效途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是我国生态功能区保护的首部规范性文件,对指导我国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建设生态功能保护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恶劣的生态环境质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发展,甚至导致区域、流域文明的毁灭。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稳定;没有社会稳定,就没有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也就谈不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障国家生态环境良好,关键在于确保各种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的稳定和发挥,特别是维护和确保其主导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编制《纲要》,建设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建设生态功能保护区,是维护我国流域、区域良好生态环境的当务之急。良好生态环境的本质是生态功能的正常。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我国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沙化、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减少,自然保护区面积和数量持续增加,一些重要生态系统和物种得到了有效保护,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利用强度大,一些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蓄洪水、防风固沙、维系生物多样性区域生态功能恶化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控制,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水平不高。由于水源涵养功能的退化,1990至1996年,黄河上游产水量连续7年出现枯水期,年平均径流量减少了22.7%,加剧了黄河下游水资源紧缺的形势。由于草原防风固沙功能的退化,我国特大沙尘暴发生频率逐年增大,波及的范围愈来愈广,造成的损失也愈来愈重。由于洪水调蓄功能退化,1998年,长江、松花江流域遭受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500多亿元。通过建设生态功能保护区,采取有力措施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实施抢救性保护,遏制和防止重点地区重要生态功能的继续破坏和丧失亦是当务之急。  第三,建设生态功能保护区,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形式。生态功能区是我国良好生态环境的保障区,同时也是我国资源较丰富、经济欠发达、人口集中分布区。我国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人均资源匮乏,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如采取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方式进行封闭式保护,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各种资源全面禁止开发,势必严重阻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建设生态功能保护区,允许进行不损害生态功能的开发活动,有利于在发展中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有利于这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形式。  第四,建设生态功能保护区,是落实国家限制开发主体功能区政策的具体举措。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国家规范国土开发秩序、合理布局产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大区域调控措施。其中限制开发区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域。最近,曾培炎副总理特别强调,要在这些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通过限制开发或禁止开发,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生态功能保护区把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提高有机结合起来,实行限制开发,在坚持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的前提下,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防止各种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导致生态功能的退化,从而减轻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保护和恢复区域生态功能,逐步恢复生态平衡,是落实国家限制开发主体功能区政策的具体举措。
什么意义?你开玩笑!自己好好反省吧你不解释。!

7,平垸行洪 退田还湖的意义

“洞庭天下水,鱼美稻梁肥。”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眼中,洞庭湖也许是中国最美丽的一个湖泊了。千百年来,洞庭湖一直以其秀美雄奇的风光和富饶的物产为世人称道。作为长江最重要的调蓄湖泊之一,洞庭湖号称“长江之胃”。然而自上个世纪初以来,洞庭湖却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痛苦嬗变,大规模的围湖造田等种种人为的破坏使得洞庭湖面积急剧萎缩,水患连年不断,湖区人民苦不堪言。   1998年后,党中央、国务院在洞庭湖区实施的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工程使洞庭湖区重焕青春。短短五年之间,洞庭湖面积出现首次恢复性增长、蓄洪量大大增加、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三十多万湖区农民远离了水患之苦。对古老的洞庭湖和湖区百姓来说,这五年的巨变丝毫不亚于洞庭湖所经历的百年沧桑。   重现浩淼天下水   容纳四水、吞吐长江的洞庭湖自唐宋以来一直雄居中国五大淡水湖的“首席”。清朝中叶后,不断的围湖造田和日益严重的泥沙淤积使得“八百里洞庭”在五大淡水湖中退居第二,湖面面积仅剩下2740平方公里,调蓄洪能力减弱,洪涝灾害连年不断。   原本是一片烟波的南县地处洞庭腹地,两百年前还仅是零散落于洞庭湖中的几个小岛。后来因虎渡河、华容河的泥沙冲积,湖面渐渐缩小,至清代中期,淤成百里平原。1895年清政府在此设“南洲直属厅”,始成建制。从这一时期起,大量移民陆续涌进,南县围湖造田高潮迭起,村庄大量形成。截止如今,南县已是一个拥有1000多平方公里面积、60多万人口的湖区大县。一部南县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微缩的“洞庭围垦史”!   为了偿还“欠债”,湖区人民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华容县南靠洞庭,北依荆江,是典型的湖区县。同样由于围垦的原因,华容县在50年内消失了100多个大小湖泊。1996年,华容县团洲垸溃决,1998年小集成垸溃决,每次溃垸都造成上万灾民流离失所,其状惨不忍睹。据统计,1996年至1999年洞庭湖区四年三灾,每次洪灾过后湖区的直接经济损失都达数十亿元以上。   1998年后,洞庭湖被纳入国家治理大江大湖的计划之中,湖区开始了一项规模空前的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工程。洞庭湖的命运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机。华容县副县长杨天毅自小生活在洞庭湖区,对这项浩大工程他用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八个字来形容。他告诉记者,目前华容县已有55个堤垸实行了平退,退耕还水62平方公里,按1998年最高洪水峰值计算,可调蓄洪水2.24亿立方米。   浩大的平垸行洪工程给洞庭湖区带来的悄然巨变。往日的村庄集镇变成了水面,往昔的喧闹也为水鸟的阵阵啼声所替代。原本“十年九灾”的西洞庭围堤湖垸、青山湖垸等处,退田还湖之后已被列入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如今这些往日的重灾区已变成了一片片清澈浩淼的湖面,每到汛期,这里百鸟云集,尉为壮观,吸引越为越多的游人前来观鸟旅游。洞庭湖正在恢复其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本来面目”。   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给洞庭湖带来的还远不止这些,一个全新的“绿色洞庭”、“生态洞庭”的轮廓正逐渐清晰。长江水利委员会岳阳水质检测中心的专家金升高说,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更重要的是对洞庭湖区生态环境建设意义重大。通过平退,可以保持自然植被,防止湖区水土流失,减缓泥沙沉淀的速度;解决农民耕种时施加的农药、化肥等的污染问题;平退的垸子一旦转换成湿地,还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繁衍生物种群等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的意义怎么说都不为过。   抖落“难以承受之重”   “仁和垸,青茅岗;垸子小,堤段长;年年修大堤,腰子都压伤;地里做事少,人在堤上忙;垸子保不住,两年泼回汤(遭水淹);废掉仁和垸,解放青茅岗;搬到大垸去,群众喜洋洋。”这是流传于南县仁和垸移民群众中的一首顺口溜。朴实的民谣中道出的点点辛酸正是湖区千万百姓真实生活的写照。   水患给湖区百姓带来的不仅是洪水泛滥时的灭顶之灾,更有挥之不去的沉重负担。安乡县政府助理调研员严恒钦告诉记者,1949年至今,安乡历年冬修的土方如果按一米高一米宽计算的话,足以绕地球一圈!除此之外,每年防汛都要用去数以千万计的资金。年年涨水,年年修堤,湖区人陷入了一种难以自拔的怪圈。在湖区汉寿、安乡、面县等地,农民群众每年需付出的排渍费等“共同生产费用”加上冬修的义务工,折合成人民币平均每人每年总计不下三四百元,是山区农民平均负担的几倍甚至十几倍。   在水患和重负重压之下,湖区出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大面积抛荒。安乡县安昌乡党委书记唐碧山说,由于水患频繁,老百姓负担过重,很多年轻人外出务工。全乡不到2万亩耕地,最严重的时候抛荒多达1万亩。田园荒芜,村落人去楼空,类似的荒凉景象在湖区一度随处可见。尽管湖区人以吃苦耐劳而著称,但越来越大的洪水使得湖区人的希望屡屡成为泡影。唐碧山说,如果不实施平垸行洪、移民建镇,老百姓根本无法摆脱“四年淹了三年谷,三年淹了一年屋,年年面对洪水哭”的状况。   平垸行洪、移民建镇使湖区百姓真正看到了摆脱沉重负担的希望。据湖南省平垸行洪办公室统计,1999年汛期,洞庭湖区虽然出现了建国以来第二高洪水位,但只有一个堤垸溃决,进水的平退堤垸中,有2.98万户、11.02万人免遭洪灾,减少直接经济损失5.16亿元以上;实施“双退”的84个堤垸,缩短防线160公里,降低防汛抢险投入约4000万元。   卸下包袱之后,党和政府还尽其所能地为移民重新安家立业、轻装前进创造了有利条件。备受水患之苦的湖区人民不仅彻底远离了“水窝子”,还感受到了党和国家无微不至的关怀,为了使移民群众能够真正“移得出、稳得住、富起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为移民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为了帮助移民克服暂时的困难顺利搬迁,国家不仅给每户移民1.5万元的搬迁补贴,还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配套设施建设。澧县乔家河在几年前还只是一片山包,移民迁来后,政府在几年之内为在此建成了医院、养老院、学校、自来水厂等设施,如今的乔家河镇道路宽阔、商贾云集,一个规模仅次于县城的中心移民集镇已初具雏形。   重振“鱼米之乡”的辉煌   下面的这组数据足以说明洞庭湖区曾经的辉煌:粮食产量--占湖南省总产量的四分之一;油菜籽--占全省产量五分之二,棉花--四分之三,麻类--十分之九,蚕茧--一半以上,茶叶--三分之一,出栏牲猪--五分之一,水产--三分之一。同时芦苇、湘莲、蛋品也居湖南省重要地位。   然而令人心痛的是,因为水患,号称粮仓棉库的湖区人反而吃上了国家的救灾粮、穿上了捐赠衣。南县西洲垸的牛场巴垸有一千多人口、两千多亩耕地,但小垸子自建成以后40多年来,没有向国家交过一分钱税费,每年还要耗费国家大量的救灾补贴。类似牛场巴垸的情形在湖区屡见不鲜。连年不断的水患和人为的过度开发使洞庭湖粮食产量极不稳定,渔业资源也出现萎缩,古老的“鱼米之乡”在新时期显得黯然失色。   配合平垸行洪、移民建镇工程,一场产业调整结构的巨变在与洞庭湖区悄然兴起。“水利经济”、“避洪农业”在湖区方兴未艾。   在华容县幸福乡防洪大堤上,记者看到江心的一片绿洲上,树木繁盛,牛羊出没。乡长高翔说,这个绿洲由4个巴围组成,以前居住着277户群众,有2000余亩耕地。1998年至1999年平垸行洪后,种植了2200亩意大利杨树,这些杨树6年即可成材,估计产值将达600万元。乡政府还鼓励移民养牛、养羊,目前已经发展了20多个养殖大户。   湖区的心腹大患是水,而湖区最大的优势也在水。如何变水患为水利,湖区各地作出了积极探索。在常德市鼎城、安乡、汉寿等县区,甲鱼、珍珠等特种水产业正方兴未艾。岳阳市的湘阴县是湖南省水产第一大县,这个县与湖南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筠合作培养出来的“湘云鲤”、“湘云鲫”已成为代表湖南水产的一大品牌。湘阴鱼不仅占领了长沙、武汉等大城市市场,还游出了国门,远销成为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   与此同时,借着平垸行洪、移民建镇的契机,最近几年洞庭湖区城镇化步伐也在明显加快。岳阳、常德、益阳等中等城市迅速崛起,更多的人开始涌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将环洞庭湖区建设成为湖南新兴的城市带”作为重振湖区辉煌的一项重要举措已被写入了湖南省的十五发展规划。   在平垸行洪、移民建镇的带动下,洞庭湖在变。变大了,变美了,变富了。对比今昔,洞庭湖的五年巨变让人看到了希望。年逾花甲的“老洞庭”,人称洞庭湖“活字典”的岳阳市水利局原副局长张华旦认为,正是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使洞庭湖重现了昔日的辉煌。“洞庭湖只要按照即定的治理路线走下去,就一定能重现当年的浩浩荡荡、美丽富饶的景象。”张华旦无限感慨地说。(
文章TAG:生态调蓄带是什么意思生态调蓄是什么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