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问答 > 大佛寺有什么设计特点,急求西双版纳州勐泐大佛寺建筑布局和建筑风格

大佛寺有什么设计特点,急求西双版纳州勐泐大佛寺建筑布局和建筑风格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2-20 17:14:48 编辑:汇众招标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急求西双版纳州勐泐大佛寺建筑布局和建筑风格

傣泰建筑。
百度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急求西双版纳州勐泐大佛寺建筑布局和建筑风格

2,云南西双版纳标志性建筑是什么

西双版纳最有趣的最有特色的建筑就是傣族建筑了。 市区里的路牌都有浓浓的傣族风情。比较有代表性的傣族佛寺建筑,就是总佛寺和勐泐大佛寺了。总佛寺的建筑虽然没有大佛寺宏伟,但是更加精妙。 傣族民居建筑在傣族园和出去玩的很多傣族村都可以见得到。最典型的要属竹楼了,楼房一层不住人,是用来堆放杂物或饲养禽兽的。这样的设计有防潮防水的特点。 大概就是这样了,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大佛寺,金地大酒店
花卉园

云南西双版纳标志性建筑是什么

3,唐宋建筑风格的区别是什么

唐朝建筑风格1. 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大明宫麟德殿,面积5000平米,采用了面阔11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2. 唐式古建筑风格特点为,气魄宏伟,严整开朗。建筑发展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体俊美,庄重大方,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完美体现。3. 唐代建筑柱础矮平,柱身矮,举折平缓,斗拱尺度宏大,建筑出檐深远,整体造型舒展大。宋代兼职风格1. 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正定隆兴寺和石刻汾阴后土祠图都说明了这一点。这时期在建筑艺术方面,从群体组合到个体建筑,造型都有许多新的变化。群体不仅纵深加大,而且注意前导空间的处理和建筑与环境的结合。个体建筑平面形式多样,屋顶组合穿插错落,立体轮廓丰富多彩。同时配以多种类型的彩画,多种手法的雕饰,多种造型的门窗装修,共同形成了柔和、工巧、秀丽的建筑风格。2. 宋式古建筑特点,从隋唐到宋元时期,中国的古建筑发展到了鼎盛的时期,无论是建筑规模,建筑种类,还是建筑装饰,都有了质的飞越。整体屋檐有明显下湾曲线,脊端屋顶屋檐上翘比较大。3. 宋代柱身加高,举折变陡,斗拱相对减小,补建铺作数量增加,屋顶组合多样化,装饰丰富多彩,雕刻也很精美,建筑呈现秀丽,精巧的特点。体现在四角飞檐翘起,或扑朔欲飞,或者立欲飘,让建筑物(包括塔、楼)的沉重感显得轻松,让凝固显得欲动。若“大气”产生于理,则“生气”产生于情。情越浓,艺术性越强。中国传统建筑造型的艺术性是任何其它民族不能比拟的。而西方传统建筑的艺术性不在建筑物本身,而在其附着的雕塑或绘画——观赏艺术,无法给建筑物自身带来生气。体现在大门、大窗、大进深、大屋檐,给人以舒展的感觉。大屋檐下形成的半封闭的空间,既遮阳避雨,起庇护作用,又视野开阔,直通大自然。大气,最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在琉璃材料的使用。它寿命长,颜色鲜艳,在阳光下耀眼夺目,在各种环境中富丽堂皇。其较高的成本,象征着财富和地位。

唐宋建筑风格的区别是什么

4,寺院的建筑布局

一般以塔为主体的寺院:自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开始出现的这种寺院布局,一直流传到公元10世纪以后的一些辽代寺院,例如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的山西应县佛宫寺,便是以释迦塔为主体的寺院,塔内塑佛像,塔后建佛殿。建于辽重熙十八年(1049年)的内蒙古庆州白塔,虽现仅存一塔,当年也是一座寺院,塔后有佛殿。建于辽清宁三年(1057年)的锦州大广济寺,以一座砖塔为寺院主体,塔的前后均有殿宇。另据《全辽文》卷十所载,大昊天寺在九间佛殿与法堂之间添建了一座木塔,说明当时在辽代统治区更能接受以塔为主体的早期佛寺之模式。以阁为主体,阁在前,殿在后:这类寺院可以蓟县独乐寺为代表。该寺建于辽统和二年(984年),但独乐寺的辽代建筑只存山门、观音阁。辽代佛寺原貌如何,不得而知,幸好辽代奉国寺也属此类寺院。据金、元碑记等文献资料,辽代的奉国寺有七佛殿九间,后法堂、正观音阁、东三乘阁、西弥陀阁,四圣贤洞一百二十间(即围廊),伽蓝堂一座,前山门五间以及斋堂、僧房、方丈、厨房等。对照寺址现状,可知其原在山门内有观音阁,阁后为七佛殿、后法堂。前殿后阁:将高阁放在殿后的布局见于宋代寺院,例如河北正定隆兴寺。寺院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山门、大觉六师殿、摩尼殿、大悲阁及阁前的转轮殿和慈氏阁及阁后建筑。该寺始建于隋,北宋初重建寺内主要建筑大悲阁(现已非原物),并于其北拆却九间讲堂。现存寺内主要佛殿建筑摩尼殿,建于宋皇四年(1052年),慈氏阁、转轮藏也皆为宋代建筑,而大觉六师殿原建于元丰年间(1078~1085年),后遭毁,山门建于金代(1115~1234年)。整个寺院纵深展开,殿宇重重,高潮迭起。院落空间时宽时窄,随建筑错落而变幻。佛香阁与周围的转轮藏、慈氏阁所形成的空间,成为整组寺院建筑群的高潮,具极强的感染力。类似的例子还有东京大相国寺,也是寺院最后为资圣阁,并且有文殊、普贤两阁在前,与其形成三阁对峙局面。以佛殿为主体,殿前置两阁:这类寺院可以山西大同善化寺为代表。善化寺中轴线的建筑有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坐落在高台之上,前左有文殊阁,前右有普贤阁,以及周围回廊。文殊阁及回廊现已无存,但寺院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左右对称的布局仍清晰可见。始建于辽的山西大同华严寺也采用过这类布局,据金大定二年(1162年)《重修薄伽教藏记》记载,华严寺在金天眷三年“仍其旧址而时建九间、五间之殿;又构慈氏、观音降魔之阁,及会经、钟楼、山门、朵殿”。另据《大同县志》卷五所称,华严寺“旧有南北阁”。这些记载均可证明华严寺曾采用“两阁夹一殿”的建筑形式。在辽南京大昊天寺也是“中广殿而崛起……傍层楼而对峙”的格局,因此这种布局是辽代寺院的典型形式。七堂伽蓝式:据《安斋随笔》后编十四所载,禅宗佛寺有七堂。南宋时期,五山十刹为代表的禅宗寺院,多受七堂伽蓝制的影响。日本京都东福寺所藏《大宋诸山图》大约绘于南宋淳 七年至宝 四年(1247~1256年),记载了南宋时期灵隐寺、天童寺、万年寺的平面草图,从这几张图可知当时禅宗寺院布局的一些特点。这几座寺院都以一组沿中轴线布置的建筑群为主体,两侧布置若干附属建筑。例如灵隐寺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山门、佛殿、卢舍那殿、法堂、前方丈、方丈、坐禅室等,而在佛殿的东西两侧出现了库院与僧堂,正是所谓“山门朝佛殿,库院对僧堂”的格局。天童寺、万年寺也都在中轴线上设有山门、佛殿、法堂、方丈,而佛殿两侧是僧堂对库院。这可算是南宋禅宗寺院的典型格局。中轴线上的建筑主要是宗教礼仪性建筑,中轴两侧则更多的是僧人日常活动的建筑。本来僧舍散处在主体建筑之外,而这时建起僧堂,置于佛殿近旁,并与库院相对,提高了僧堂在建筑群中的地位。

5,求禅宗的佛教寺院建筑的详细布局

首先是山门,也就是寺庙的大门,为三间殿,并开三门,中间是正门,两旁是便门,殿内供两尊金刚,要是你说的禅宗的,那就叫哼哈二将了,密宗的话就叫密执金刚和那罗延金刚了,山门前的话要有个旗杆和广场;山门内进的两侧是钟鼓二楼,都是两层主体小楼,左边是钟楼,右边是鼓楼;然后是天王殿,这个是寺庙的第一重殿,为五间殿,殿内供奉四大天王,有的寺庙正中供的是弥勒,后面是委托天神,东西两旁是四大天王;再往里是正殿,也就是大雄宝殿,分别为七七四十九间或九九八十一间的两层大殿,殿正中供奉三世佛(迦叶,释迦牟尼和迈达里佛)也有供奉释迦牟尼佛和阿难,迦叶两尊者的,密宗的话也有供奉普贤王如来或者莲花生大师等等不同的,主尊佛像后面是文殊菩萨和观世音菩萨,两侧是十八罗汉;再下面是供佛楼,为两层或三层大殿,一层殿中供三世佛,四佛,四方佛,五方佛或七佛的,两旁供奉文殊,观音等菩萨或十八罗汉,二三层各寺庙不同;然后是讲经殿;如果是密宗寺庙,通常在旁边还有一个迈达里佛楼,还有一个扎仓殿和金刚殿;你说的禅宗的话在旁边还有菩萨殿了;再往里进密宗的话多了度母殿,禅宗的话是罗汉殿,天神殿,禅宗和密宗都有的千佛楼;然后是藏经楼。再往里,密宗有转轮殿,和呼图克图,葛根宫等,禅宗没有;再往里禅宗和密宗都有的舍利殿;再往里禅宗和密宗都有的塔;然后再就是寺庙仓,包括了庙仓和佛仓,禅宗的话叫法另有不同,就是主管行政经济的机构;最后就是僧房了。
一般以塔为主体的寺院:自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开始出现的这种寺院布局,一直流传到公元10世纪以后的一些辽代寺院,例如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的山西应县佛宫寺,便是以释迦塔为主体的寺院,塔内塑佛像,塔后建佛殿。建于辽重熙十八年(1049年)的内蒙古庆州白塔,虽现仅存一塔,当年也是一座寺院,塔后有佛殿。建于辽清宁三年(1057年)的锦州大广济寺,以一座砖塔为寺院主体,塔的前后均有殿宇。另据《全辽文》卷十所载,大昊天寺在九间佛殿与法堂之间添建了一座木塔,说明当时在辽代统治区更能接受以塔为主体的早期佛寺之模式。以阁为主体,阁在前,殿在后:这类寺院可以蓟县独乐寺为代表。该寺建于辽统和二年(984年),但独乐寺的辽代建筑只存山门、观音阁。辽代佛寺原貌如何,不得而知,幸好辽代奉国寺也属此类寺院。据金、元碑记等文献资料,辽代的奉国寺有七佛殿九间,后法堂、正观音阁、东三乘阁、西弥陀阁,四圣贤洞一百二十间(即围廊),伽蓝堂一座,前山门五间以及斋堂、僧房、方丈、厨房等。对照寺址现状,可知其原在山门内有观音阁,阁后为七佛殿、后法堂。前殿后阁:将高阁放在殿后的布局见于宋代寺院,例如河北正定隆兴寺。寺院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山门、大觉六师殿、摩尼殿、大悲阁及阁前的转轮殿和慈氏阁及阁后建筑。该寺始建于隋,北宋初重建寺内主要建筑大悲阁(现已非原物),并于其北拆却九间讲堂。现存寺内主要佛殿建筑摩尼殿,建于宋皇四年(1052年),慈氏阁、转轮藏也皆为宋代建筑,而大觉六师殿原建于元丰年间(1078~1085年),后遭毁,山门建于金代(1115~1234年)。整个寺院纵深展开,殿宇重重,高潮迭起。院落空间时宽时窄,随建筑错落而变幻。佛香阁与周围的转轮藏、慈氏阁所形成的空间,成为整组寺院建筑群的高潮,具极强的感染力。类似的例子还有东京大相国寺,也是寺院最后为资圣阁,并且有文殊、普贤两阁在前,与其形成三阁对峙局面。以佛殿为主体,殿前置两阁:这类寺院可以山西大同善化寺为代表。善化寺中轴线的建筑有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坐落在高台之上,前左有文殊阁,前右有普贤阁,以及周围回廊。文殊阁及回廊现已无存,但寺院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左右对称的布局仍清晰可见。始建于辽的山西大同华严寺也采用过这类布局,据金大定二年(1162年)《重修薄伽教藏记》记载,华严寺在金天眷三年“仍其旧址而时建九间、五间之殿;又构慈氏、观音降魔之阁,及会经、钟楼、山门、朵殿”。另据《大同县志》卷五所称,华严寺“旧有南北阁”。这些记载均可证明华严寺曾采用“两阁夹一殿”的建筑形式。在辽南京大昊天寺也是“中广殿而崛起……傍层楼而对峙”的格局,因此这种布局是辽代寺院的典型形式。七堂伽蓝式:据《安斋随笔》后编十四所载,禅宗佛寺有七堂。南宋时期,五山十刹为代表的禅宗寺院,多受七堂伽蓝制的影响。日本京都东福寺所藏《大宋诸山图》大约绘于南宋淳 七年至宝 四年(1247~1256年),记载了南宋时期灵隐寺、天童寺、万年寺的平面草图,从这几张图可知当时禅宗寺院布局的一些特点。这几座寺院都以一组沿中轴线布置的建筑群为主体,两侧布置若干附属建筑。例如灵隐寺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山门、佛殿、卢舍那殿、法堂、前方丈、方丈、坐禅室等,而在佛殿的东西两侧出现了库院与僧堂,正是所谓“山门朝佛殿,库院对僧堂”的格局。天童寺、万年寺也都在中轴线上设有山门、佛殿、法堂、方丈,而佛殿两侧是僧堂对库院。这可算是南宋禅宗寺院的典型格局。中轴线上的建筑主要是宗教礼仪性建筑,中轴两侧则更多的是僧人日常活动的建筑。本来僧舍散处在主体建筑之外,而这时建起僧堂,置于佛殿近旁,并与库院相对,提高了僧堂在建筑群中的地位。

6,课外搜索有关我国世界遗产的资料可以是图片诗词楹联也可以是故事传

1、兵马俑(秦始皇2113兵马俑)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1]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5261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4102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2] 2、莫高窟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1653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专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1] 3、对联、诗句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属关
四川峨眉山万年寺的传说吧!!在峨眉山万年寺里有一座砖殿,高近三丈,宽约二丈有余,全殿没有用一根梁柱,也没有用一片瓦,从上到下,全都是用砖砌成。殿顶象一口圆圆的铁锅盖在上面,所以大家都叫它“锅儿顶”。在锅儿顶上,还竖了一个红色宝顶。殿内有一尊二丈多高的普贤骑象铜铁佛像。佛像体态丰润,肃穆庄严。四周壁龛里,有众佛围绕,殿内穹顶,饰以飞天。为什么这座砖殿的顶与众不同呢?这事还得从修庙谈起。从前,峨眉山上来了师兄弟两个木匠,他们都是神匠鲁班的徒弟。手艺也是数一数二的,真是刻花花吐艳,雕凤上青天,日子一久,名声渐渐传出去了。附近的老百姓要请他们去建房;庙里的和尚,要请他们去修庙,两人从早忙到晚,活路还是做不完。这天,来了两个和尚找到他们说:“木匠师傅呀,替我们一人修一座庙吧?师兄弟问道:“修什么庙?”一个和尚说:“我要修一座有天下最大佛像的庙。”师兄说:“乐山凌云山上有天下最大的佛,你就修一座大佛寺吧!”另一个和尚说:“我要修一座千年不毁、万年不塌的寺庙。师弟说:“寺庙永不毁,香烟万年长。你就在这峨眉山上修座万年寺吧!”两个和尚一听木匠说得有道理,就高兴地答应了。和尚走了以后,两人就商量怎么修法。师弟说:“两人合伙修,好有个商量。师兄说:“一人修一座,好比比高低。”师弟说:“就依你吧。你修哪座庙?”师兄说:“我修乐山大佛寺。”师弟说:“我就修万年寺吧!”接着又问:“哪怎么个比法?”师兄说:“狗不咬的时候动工,鸡不叫的时候完工,看哪个修得又快又好?”师弟问:“从狗不咬到鸡不叫,究竟有多长时间?”师兄说:“夜深人静狗就不咬,天还未亮,鸡就不叫,晚上动工,天不亮就要完工。”两人商量已定,深夜就动工了。师兄把他全身的技巧都用了出来,一刻也不停地修呀,修呀。他运来最好的石头做庙基,运来最大的木料做殿梁,修了前殿修后殿,修了僧房修斋堂,刚把庙子修好,鸡就叫了。这边师弟也使出了从师父鲁班那里学来的全副本领。他汇集了峨眉山各个寺庙的特点,设计出了万年寺雄伟壮丽的七重宝殿。他先修毗卢殿,再修七佛殿,天王殿。金刚殿,然后修接引殿,大佛殿,一气修了六重殿。最后修到第七重普贤殿时,本料和瓦都用完了,只剩下一些砖头。要等着运料吧,又怕来不及。师弟想,蹩料怕巧匠,我何不就用这些砖修一座无梁无瓦、与众不同的砖殿呢?于是,他把砖一层一层往上砌,在砖殿的下面壁上,砌了一座座壁龛,每一个壁龛里面塑了一尊佛像;又在砖殿上面,沿着殿壁,砌了三层圆形壁龛,上面塑了五百罗汉。这砖殿越砌越高,越修越巴适,眼看快盖顶完工了。这时,师弟一抬头;忽然看见东方泛出了鱼肚白,远远传来了鸡叫声。他一听鸡叫,心里就着起急来,往左右一看,真是砍竹子遇到节疤,连砖也用完了。殿顶还没有盖好,要是师兄来看见,岂不被他笑话!他想来想去也没有想出个好办法来。正在这时,忽然听见厨房里大师父劈柴烧火做饭的声音。他灵机一动,连忙跑到厨房里,提起那口做饭的大锅,爬到殿顶上一盖。哟,不大不小刚好盖严。他再用胶泥糊在锅底上,又在锅的里面刷上灰粉,画上飞天。在锅外面也刷上白灰粉,还在上面竖了一个红色宝顶。宝顶四周塑上了狮、虎、羊等神兽。就这样师弟用大锅盖成了一个别致的殿顶。从此万年寺无砖殿就成了现在这样上圆下方的样子。直到现在,人们还老是把那圆顶叫住“锅儿顶”哩.如果不是你想知道的,可以给我留言,我会帮你的,呵呵!五女山五女山位于辽宁 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桓仁镇北侧8公里处,系高句丽民族开国都城。相传有五女屯兵其上,因此为名。还传说古时有五位仙女下凡,为民除害,人们在山上修五女庙以示怀念。迄今庙址尚存,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和辽宁省五十佳景之一。闻名遐迩的五女山,突兀雄伟,巍峨壮观,悬崖绝壁,险峻奇秀,是桓仁美景之冠。五女山雄踞于县城北浑江右岸,距县城8公里,四周皆为峭壁,呈长方体,主峰海拔804米,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300米,壁高200余米。历代曾以纥升骨城、合罗城、五龙山、五老山、郁灵山、于郎山、五余山等名相传古今。山上古城五女山城是国家级文物 保护单位。风光绮丽的五女山,蜚声中外,素有塞北名山的盛誉。日本人菊田贞二、山上次男等亦曾有论述。大正四年(公元1925年)八月五日出版的菊田贞二所著《东三省古迹遗离》正篇第203页载:“桓仁县北十五里,有五女山。相传唐朝有五女踞山为伍。山高千仞,两峰对峙,形势雄险。第一峰成平圆形,内围巨石,分东西二门,为天然石城,可容万人,……”据史料载,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北扶余王子朱蒙逃至此山,(当时属玄菟郡高句丽县所辖),修建城廓,建立高句丽国,此山为高句丽开国都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阿哈出(李成善)之孙,释家奴之子,建州女真第三代首领李满住居于此山城的南麓瓮村。自此,五女山城一直是建州女真的防守驻地。出土的大量文物佐证,此山城在唐、辽、金、元、明等朝代均曾驻兵或有部族聚居。据书载和口传,山上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60余处。原建有玉皇观,殿三楹,庙前凿一方井,7米多长,3米多宽,深1米多,名叫"天池",终年不涸,清洌可饮。出上发现古军营遗址和存放盔的头像,额头高耸,眼鼻口下颏非常匀称,游人看后无不景仰。一年四季,五女山景色如画,春夏之际,山上千枝竞秀,万花香,蜂蝶纷飞,鸢声婉转;山下浑水库碧波万顷,舟船穿梭。深秋时节,松苍,枫林似火,层林尽染,万紫千红;寒冬时节,银装素裹,群山如银蛇飞舞,似玉龙奔腾。古老的五女山城,奇峰怪石,林海松涛,幽静秀雅,风光旖旎,山下浑江水库,每当夕阳西下,碧绿的湖水泛起鳞鳞细浪,映出片片绚丽彩霞,渔翁持杆回返,群鸟归林。游船上彩旗飞扬,游客歌声悠扬。五女山主峰海拔824米,山峰酷似玲珑翠屏,四周悬崖峭壁,巍峨险峻。山顶地势平坦,土质肥活,草木茂盛。南面有一隘口,乘缆车可达山顶。站在东端峰巅,遥望辽宁省最大的水库存(34亿立方米)桓龙湖,烟波浩渺,云天山水,浑然一体,桓仁镇如一幅画卷,尽收眼底。
文章TAG:大佛寺有什么设计特点大佛寺佛寺有什么

最近更新